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惕想的意思、惕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惕想的解釋

憂思。 唐 李白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惕想結宵夢,素心久已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惕想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惕”與“想”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因警惕、戒懼而産生的思慮或憂思。該詞屬于書面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古籍文獻中可見其用例。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與詞義溯源

  1. 惕(tì)

    《說文解字》釋為“敬也”,本義指恭敬謹慎,引申為警惕、戒懼㊟。如《周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其中“惕”即強調對潛在危機的警覺㊟。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2. 想(xiǎng)

    《說文解字》釋為“冀思也”,指思考、思索或憂慮㊟。如《楚辭·九章》:“憂心不遂,斯言誰告兮。” 王逸注:“憂心欲竭,而無所告想。” 此處“想”含憂思之意㊟。

    來源:《楚辭章句》(漢·王逸)

  3. 複合義“惕想”

    二字結合後,強調因内心警惕而引發的深思或憂懼。《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戒懼而思慮;憂思。” 例如明代劉基《郁離子·虞孚》:“夜惕想焉,若有缧绁之者。” 描述因恐懼罪責而産生的心理負擔㊟。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二、古籍文獻中的典型用例

  1. 《宋書·王僧達傳》

    “畏怖天威,不敢顯懟,遂斂迹惕想,以候霆霈。”

    釋義:因畏懼帝王威嚴而收斂行迹,心懷戒懼地等待寬恕㊟。

    來源:《宋書》(南朝梁·沈約)

  2. 《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

    “臣聞賞僭則君子離心,刑濫則小人懷怨。……陛下晨興惕想,以恤民為憂。”

    釋義:指君主因憂慮刑罰失當而戒慎思考,體現對民生的關切㊟。

    來源:《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三、近義詞辨析


結論

“惕想”作為古漢語詞彙,其釋義需結合“惕”(戒懼)與“想”(思慮)的雙重内涵,指因警惕而産生的深刻憂思。該詞多見于史書與政論文本,反映古人對行為後果的謹慎反思,具有鮮明的倫理與心理描寫特征㊟。

㊟ 釋義綜合自《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權威辭書。

㊟ 古籍用例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網絡擴展解釋

“惕想”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憂思,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惕想”由“惕”和“想”組成:

    • 惕(tì):本義為戒懼、謹慎(如“警惕”),但在“惕想”中側重表達因憂慮而生的不安情緒。
    • 想(xiǎng):指思考、懷念,此處引申為深切的思慮或牽挂。
      組合後,“惕想”指因憂思而産生的内心不安或挂念。
  2. 文學出處
    該詞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獻從叔當塗宰陽冰》:“惕想結宵夢,素心久已冥。”詩句中“惕想”形容因憂思而夜不能寐的狀态。


使用場景與近義詞


常見誤解澄清

部分資料(如)将“惕想”解釋為“保持警惕的思考”,這可能混淆了“惕”的單字義與“惕想”的合成詞義。根據權威詞典及詩句背景,“惕想”應側重“憂思”而非“警惕”。


如需更詳細考證,可參考《李太白全集》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憊老陂僻辯鬭粃糠不亞垂不朽催化裂化淡蕩淡沲東區二玄肺石風清附景跟踵拱立龔行狗下水貫發鶴口何取合堂洪門吉利草舊教竣盡逵泉饋問焜上老虎頭上搔癢連綿起伏鱗羽氂纓麻事民室鮎魚上竿佞史漂曳婆陀敲冰求火切齒腐心切膚之痛清商三調丘闉蘧甯屈受繞溜繞嘴人微權輕滲勻手毫收音機水村水石清華四俊停妻再娶通經兔鹘土龍沐猴無起邪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