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鄙野之人。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耽聲色與飲讌,廢慶弔於人理者,荒人也。”《南齊書·陳顯達傳》:“荒人 桓天生 自稱 桓玄 宗族,與 雍 司 二州界蠻虜相扇動,據 南陽 故城。”
“荒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具有一緻性,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荒人”指鄙野之人,即未受教化或遠離文明社會的粗樸人群。該詞帶有古代對偏遠地區居民的描述色彩,如晉代葛洪《抱樸子》提到“耽聲色與飲讌,廢慶弔於人理者,荒人也”,體現對禮俗缺失者的批判。
在近現代語境中,“荒人”可延伸為荒無人煙之地的居民(如“部隊翻越荒無人煙的大山”),但此用法更接近“荒+人”的短語組合,而非固定詞彙。
文獻出處 | 例句 |
---|---|
《抱樸子·行品》 | “耽聲色與飲讌,廢慶弔於人理者,荒人也” |
《南齊書》 | “荒人桓天生自稱桓玄宗族” |
需注意: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化表達中。
《荒人》一詞指的是生活在荒涼、偏僻地區的人,或者指行為乖僻、與社會隔離的人。這個詞常常具有貶義,暗示着與主流社會脫離聯繫或無法融入社會的個體。
《荒人》這個詞的兩個字分别由“艹”和“人”兩個部首組成。部首“艹”表示與植物相關的字,而部首“人”則表示與人類相關的字。總筆畫數為10畫。
《荒人》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古代社會,荒涼地區或偏僻地方的居民常常與主流社會隔離,被稱為“荒人”。這個詞彙後來逐漸流傳并成為一個常用詞。
《荒人》這個詞的繁體字為「荒人」,由「艹」和「人」組成,筆畫數依然為10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古時候,“荒”字的寫法是“艸”而非現代的“艹”,表示植物的意思。而“人”字則與現代相同。因此,“荒人”在古代的寫法是「艸人」。
1. 這個偏遠山區裡有很多荒人,與外界隔絕已經多年了。
2. 他生活在一個偏僻的海島上,被稱為那個島嶼上的荒人。
3. 他的行為舉止很古怪,被人戲稱為這個社會的一位荒人。
1. 荒野:指荒涼、人迹罕至的地方。
2. 荒廢:指因鎮日不修理或不使用而變得荒蕪或無用。
3. 荒漠:指沙漠、戈壁等幹旱地區,缺乏植物遍布。
1. 乖僻:指行為與主流社會相悖,難以理解或接受。
2. 隱士:指避開塵嚣的人,遠離人群過隱居生活的人。
3. 異類:指與他人不同、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個體。
1. 主流:指在某一領域中具有主導地位的、被廣泛接受的。
2. 社會人:指適應社會規範、融入社會的人。
3. 普通人:指大衆中的一員,沒有特殊或與衆不同的個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