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胡旋舞的意思、胡旋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胡旋舞的解释

古代西北民族的舞蹈。出自 中亚 的 康国 , 唐 时传入,以各种旋转动作为主。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俳优》:“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於一小圆毬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於毬子上,其妙如此也。”《新唐书·礼乐志十一》:“胡旋舞,舞者立毬上,旋转如风。” 唐 白居易 《胡旋女》诗:“弦鼓一声双袖举,迴雪飘颻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元 陈以仁 《存孝打虎》第一折:“宴罢归来胡旋舞,丹青写入画图看。” 清 赵翼 《儿辈为余暖寿》诗:“惊掌临风胡旋舞,返腰贴地倒剌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胡旋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西域乐舞,源自中亚粟特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盛行于唐代。其名称可从汉语词义与历史文化背景两方面解析:

一、汉语词义解析

  1. 「胡」

    古汉语中泛指北方或西域民族。《说文解字》释:「胡,牛顄垂也」,后引申为「外族」之称。此处特指中亚昭武九姓国(如康国、石国)。

  2. 「旋」

    本义为转动,《说文》:「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引申为急速旋转。

  3. 「舞」

    即舞蹈,《尔雅·释训》:「舞,动其容也」。

    综上,「胡旋舞」即「西域传来的急速旋转之舞」,其名称直指舞蹈的核心动态特征。

二、舞蹈特征与历史记载

  1. 动作特点

    以快速连续旋转为核心,舞者于小圆毯上「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毯上」(《乐府杂录》),展现高超平衡技巧。

  2. 表演形式

    多由胡人男女舞者表演,着锦缎胡服、佩铃铛,伴奏以鼓笛(《通典·乐六》载:「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

  3. 流行时期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风靡宫廷与民间,唐玄宗、杨贵妃皆善此舞(白居易《胡旋女》:「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三、文化影响与文献佐证


参考文献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杜佑《通典·乐六》(浙江古籍出版社)
  3. 段安节《乐府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中华书局)
  5. 白居易《胡旋女》(《全唐诗》卷四二六)
  6. 元稹《胡旋女》(《元稹集》卷二十四)
  7.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艺术全集·舞蹈卷》
  8.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

网络扩展解释

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西域舞蹈,源自中亚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其核心特点为快速旋转动作,故得名“胡旋”。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起源与传入

胡旋舞最初为西域康居、米国等地的民间舞蹈,唐代通过朝贡和商贸活动传入长安,成为宫廷和民间流行的艺术形式。白居易《胡旋女》中明确提到“胡旋女,出康居”,印证了其西域背景。

二、舞蹈特点

  1. 动作风格:以急速旋转为主,舞者“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白居易诗句),动作轻盈且节奏鲜明。
  2. 表演形式:部分记载提到舞者在小圆球上表演,需“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球”(《乐府杂录》),展现高超平衡技巧。
  3. 服饰与伴奏:舞者多穿红色绸衣、金线裙,配以腰鼓;音乐以打击乐为主,突出奔放节奏。

三、历史影响

四、文献与文物佐证

敦煌壁画和唐三彩中常见胡旋舞形象,舞者张臂旋转的姿态与文献描述高度吻合。此外,《新唐书》《乐府杂录》等史籍均记载了其表演细节。

如需更完整的史料或图像资料,可参考《乐府杂录》《新唐书·礼乐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墨棒子骨头伯伦七辈补苴礤床儿朝宪车音充罗大丽花吊桶订单鼎沸抵言兑换券分辩忿鸷宫法裹见寒苞鹤姿沪渎垒火伞高张皦然家资楬沟积极斤斤较量锦囊佳制劲势近信禁运记住忼忼裂弊裂裂临崖勒马流星胧月龙舟梅盐批覆僻阻前朝窍包窃桃求战水葬缌麻服讼理体取駞逗脱桃婴儿外仆无为之治雾纹像形显美贤孝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