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上智下愚的意思、上智下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上智下愚的解釋

智:聰明;愚:笨。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認為他們都是先天決定,不可改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上智下愚”是出自《論語·陽貨》的成語,原文為“唯上知(智)與下愚不移”,意為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本性不可改變。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人的智力分為先天決定的兩種極端:

    • 上智:極少數天賦極高者,如聖賢。
    • 下愚:極少數資質極低者,如愚頑之人。
      孔子認為這兩類人的本性難以通過後天教化改變,而“中人”(普通人)則可通過教育提升。
  2. 出處與背景

    • 源自《論語·陽貨》,原文強調智力差異的先天性。
    • 漢代《後漢書》進一步引申,提出“中庸之流,要在教化”,将教育重心放在可塑的普通人群體。
  3. 深層含義争議
    該觀點反映了古代對天賦的重視,但與現代“人皆可教”的理念存在沖突。清代學者陳确曾補充:“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暗示智愚的判斷需結合謙遜态度。

  4. 用法與示例

    • 作賓語或定語,用于書面語境(如“上智下愚之說”)。
    • 例:《後漢書》用其讨論教化政策,強調環境對普通人的影響。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哲學或曆史讨論,現代使用需注意語境,避免簡單化歸類人群。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上智下愚

《上智下愚》是一個成語,表示智慧高深的人被稱為“上智”,智慧低下的人被稱為“下愚”。這個成語傳達了智慧的高低對人們在認識和行為上的差異的觀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上智下愚》由三個漢字組成,其拆分的部首分别是“一”、“心”和“魚”。拆解成字的筆畫分别是3畫、4畫和11畫。

來源與繁體

《上智下愚》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盡心上》:“上愚不接于下智。” 表示高明的人不會與庸俗淺薄的人為伍。

繁體字的寫法是「上智下愚」,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成語《上智下愚》的字形沒有太多的變化。古代的寫法可能有些許的文化差異,但整體而言仍然與現代的寫法相似。

例句

他一反《上智下愚》的觀念,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智慧。

組詞

上智 (shàng zhì):指智慧高深的人。

下愚 (xià yú):指智慧低下的人。

近義詞

前智後愚 (qián zhì hòu yú):與“上智下愚”意思相近,表達方式不同。

反義詞

下智上愚 (xià zhì shàng yú):與“上智下愚”意思相反,表達方式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