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瓠蘆。 唐 陸龜蒙 《幽居賦》:“炊粃粺以為食,割瓠瓢而作器。”
(2).指用葫蘆剖制而成的盛器。《宋史·蠻夷傳三·黎洞》:“﹝ 黎 人﹞陶土為釜,器用瓠瓢。”
“瓠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字面含義
引申含義
“瓠瓢”一詞兼具植物與器物雙重含義,讀音為hù piáo,其曆史用例和制作方式體現了古代勞動工具與自然資源的密切關系。
《瓠瓢》這個詞是用來形容容量大的器物或容器的,通常指容水或盛物的容器,如瓠瓶或瓠罐。
《瓠瓢》這個詞的部首是瓜(guā),其中瓠的筆畫數為5,瓢的筆畫數為11。
《瓠瓢》一詞最初出現在《詩經·小雅·車攻》中。在古代,人們使用瓠瓢等容器盛放食物和飲料,因此,瓠瓢也成為了代指容器的字詞。
《瓠瓢》的繁體字為「瓠」和「瓢」,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瓠瓢的寫法有所不同。早期的瓠字形狀更為簡化,類似于一個倒置的半圓。後來,字形發展為現在的樣子,由兩部分組成,上面一部分是「戶」,表示蓋子,下面一部分是「古」,表示器物的底部。
1. 她用瓠瓢盛滿了清水。
2. 他手中拿着一個瓠瓢,裡面裝滿了農作物。
瓠瓢并不常常出現在組詞中,但是可以根據意思拆分進行組詞:
1. 瓢潑:形容雨水下得很大。
2. 瓠瓜:形容蘿蔔或黃瓜等蔬菜。
近義詞:容器、器皿、罐頭。
反義詞:空心、無底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