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靠封邑租稅生活。《國語·晉語四》:“大夫食邑。”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陰溝水》:“東南流,逕 山桑 邑南,俗謂之 北平城 ,昔 文欽 之封 山桑侯 ,疑食邑于此。”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斅藝齋文》:“諸侯之國,大夫以上食邑,士食田。食田者死則收之,食邑者以漸而收。”
(2).指古代君主賜予臣下作為世祿的封地。《史記·曹相國世家》:“ 參 将兵守 景陵 二十日, 三秦 使 章平 等攻 參 , 參 出擊,大破之。賜食邑於 寧秦 。”《醒世恒言·小水灣天狐诒書》:“不則一日,來至一所在,地名 樊川 ,乃 漢 時 樊噲 所封食邑之處。”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一章第一節:“立大功的可以享受數百家直到萬家以上的食邑,衣食其租稅。”
(3). 唐 宋 時亦作為一種賜予宗室和高級官員的榮譽性加銜。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勳階封號食邑實封之分》:“其食邑與實封有别者,如 餘襄公 食邑二千六百戶,實對二百戶是也。”參閱《宋史·職官志十》。
食邑是中國古代君主賜予臣屬的封地制度,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食邑又稱采邑、封地,指君主将特定地區的土地及人口賜予宗室、功臣或官員作為世襲經濟來源。受封者通過收取封地租稅維持生活,故稱「食邑」。
通過以上演變可見,食邑制度從實際封地治理逐步轉化為經濟特權和榮譽象征,反映了古代中央集權強化的過程。
《食邑》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供給糧食的城市”或“提供糧食的鄉村”,特指一個地方為其他地區提供糧食的區域。
《食邑》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食”和“邑”,其中,“食”的拼音是“shi2”,部首是“食”;“邑”的拼音是“yi4”,部首是“阜”。
《食邑》總共有11個筆畫。
《食邑》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左傳》這本書,是古代經典著作之一。繁體寫法為「食邑」。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食邑》的字形可能與現今有所不同。然而,确切的古代寫法目前無法确定。
1. 這個地方是周圍鄉村的主要食邑,為大家提供大量的糧食。
2. 食邑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影響着周邊地區的農業生産和人民的糧食安全。
- 食物:指用于人類或動物攝入的食品。
- 邑鎮:指小城鎮或市區。
- 食品:指可以食用的制品。
- 糧倉:指供應糧食的地方或單位。
- 糧庫:指儲存糧食的庫房。
- 乞食:指因無法自給自足而向他人讨要食物。
- 饑荒:指某地區糧食供應極度短缺,導緻人們挨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