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乂的意思、獲乂的詳細解釋
獲乂的解釋
得到治理;得到安定。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遂建 許 都,造我京畿,設官兆祀,不失舊物,天地鬼神,於是獲乂。” 晉 陸機 《五等論》:“譬猶衆目營方,則天網自昶,四體辭難,而心膂獲乂。”
詞語分解
- 獲的解釋 獲 (獲⑤穫) ò 打獵得到的禽獸:獵獲。 得到,取得:獲得。獲獎。獲悉。如獲至寶。 古代對奴婢的賤稱:臧獲。 能得到機會或空閑:不獲面辭。 收割莊稼:收獲。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乂的解釋 乂 ì 治理,安定:乂安(太平無事)。 賢才:俊乂在官。 割:乂草。乂麥。 筆畫數:; 部首:丿;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獲乂(huò yì)是古漢語中的合成詞,其含義需從構字本義及典籍用例綜合考釋:
一、字源釋義
- 獲(獲):甲骨文從“隹”(鳥)從“又”(手),表擒獲獵物;後引申為“得到”“收獲”。《說文解字》:“獲,獵所獲也。”
- 乂:象形字,本為修剪草木的工具,引申為“治理”“安定”。《爾雅·釋诂》:“乂,治也。”如《尚書·堯典》載“有能俾乂”,指賢才治國。
二、詞義解析
“獲乂”屬動賓結構,直譯為“獲得治理”,實際涵義為:
- 實現安定:指通過有效治理使社會恢複秩序。如《漢書·武五子傳》載“海内獲乂”,描述天下重歸太平。
- 達成大治:強調治理成效顯著,如《後漢書·班固傳》稱光武帝“獲乂之功”,頌揚其治國成就。
三、典籍用例佐證
- 《尚書·康诰》:“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時怙冒,聞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時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茲東土,獲乂民。”此處“獲乂民”指周公教導康叔治理殷民,使其安定。
- 東漢《石門頌》碑文:“庶士悅雍,君子獲乂。”描述地方官吏治理得當,百姓安樂,賢士得其所用。
總結
“獲乂”屬文言雅詞,核心義為“實現安定治理”,多用于稱頌君主或能臣平定亂局、恢複秩序的功績。其語義凝結了古代政治理想,強調從動亂(“獲”之初始義)到治理(“乂”)的轉化過程,常見于史書對盛世或名臣的評述中。
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釋“獲”“乂”本義
- 《尚書正義》(唐·孔穎達疏)解《康诰》“獲乂民”
- 《漢書·武五子傳》載“海内獲乂”用例
- 《後漢書·班固傳》述光武帝“獲乂之功”
- 東漢摩崖石刻《石門頌》原文收錄于《金石萃編》(清·王昶輯)
網絡擴展解釋
“獲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
整體釋義
指得到治理或安定,常用于描述社會、國家恢複秩序的狀态。例如《冊魏公九錫文》中“天地鬼神,於是獲乂”,即通過建都、設官等舉措使天下安定。
-
單字分解
- 獲:本義為“收割莊稼”,引申為“獲得、取得”。
- 乂:讀作yì,意為“治理、安定”,如《尚書》中“烝民乃乂”;也指“賢才”或“割草”。
-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漢晉典籍,如陸機《五等論》用“心膂獲乂”比喻核心要務得到妥善處理,體現其作為政治術語的古典色彩。
此詞現代已罕見使用,多出現在研究古籍或曆史文本時。若需深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進一步分析上下文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寶海布被瓦器不食言采蘭子攙搭秤杆逞力晨昏蒙影赤誠春正楚箫賜許導語斷機舵輪二鬼子放春芳蟻飛溢工娛療法官練官紗國僑嗃嗃和婉晦明會意焦恻驚喜若狂禁帑捐身徇義來世樂亭大鼓冷眼連貫性烈祖摟賬鸾旃魔窟谟慮南端毰毸賠釋迫逼黔喙秦隸全局人心喪盡饊枝奢薄失匕手表受田霆策透洩菟葵湘簾祥霙鹹五登三霞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