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許的意思、賜許的詳細解釋
賜許的解釋
允許的敬辭。 唐 無名氏 《玉泉子》:“ 庶錫 復再拜曰:‘尚書適已賜許,皇天後土,實聞斯言。’”《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今蒙孃教,聽從遊學,未季(知)娘子賜許己不?”
詞語分解
- 賜的解釋 賜 (賜) ì 給,舊時指上級給下級或長輩給小輩:賜予。賜死。賞賜。恩賜。 敬辭:請賜教。希賜函。 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厚賜。受賜良多。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許的解釋 許 (許) ǔ 應允,認可:許可。允許。特許。 承認其優點:贊許。嘉許。 預先答應給與:許諾。 女方接受男方求親:許配。許嫁。以身相許。 或者,可能:也許。或許。 處,地方:何許人。 表示約略估計的詞
網絡擴展解釋
“賜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圍繞“上級或尊長的允許”展開。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賜許”由“賜”和“許”組成:
- 賜:指地位高者(如皇帝、長輩)給予下級的恩典或賞賜。
- 許:表示允許、準許。
合起來意為上級或尊長授予的許可或特權,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場合的請求中。
二、用法與場景
-
敬辭屬性
作為禮貌用語,用于表達對他人允許的尊重。例如《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中“未季娘子賜許己不?”即詢問對方是否允許。
-
曆史文獻用例
唐代《玉泉子》記載:“尚書適已賜許,皇天後土,實聞斯言”,體現古代官場或家庭中下級對上級的請求。
-
現代語境
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仿古表達或特定禮儀場合,如正式書信中請求對方同意時,可能用“望賜許”以示謙恭。
三、相關延伸
- 近義詞:恩準、允諾、準予。
- 反義詞:駁回、禁止、拒絕。
- 文化内涵:反映傳統社會等級觀念和禮儀規範,強調對權威的尊重。
四、注意事項
需根據語境區分具體指向。例如,在曆史文本中多指帝王或官員的正式許可,而現代用法更偏向禮節性表達,實際權力色彩減弱。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參考《玉泉子》《敦煌變文集》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賜許這個詞的意思:
賜許是一個中文詞語,表示給予許可、同意或授予某種特權。通常用于描述有權力或地位的人或機構允許某事發生或某人擁有特權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賜許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其中,左邊的賜部分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給予。右邊的許部分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同意或允許。整個詞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賜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賜部分由「責」字取代,許部分則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賜許」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人使用的漢字形狀可能與現代稍有出入,但整體意思與現代相同。
例句:
1.國王賜許他們建立自己的城堡。
2.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終于赢得了老闆賜許的加薪。
3.政府賜許了新的法案,在城市中舉辦音樂節。
組詞:
賜福、賜予、賜教
近義詞:
允許、準許、同意
反義詞:
拒絕、禁止、阻止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