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乂的意思、获乂的详细解释
获乂的解释
得到治理;得到安定。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遂建 许 都,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天地鬼神,於是获乂。” 晋 陆机 《五等论》:“譬犹众目营方,则天网自昶,四体辞难,而心膂获乂。”
词语分解
- 获的解释 获 (獲⑤穫) ò 打猎得到的禽兽:猎获。 得到,取得:获得。获奖。获悉。如获至宝。 古代对奴婢的贱称:臧获。 能得到机会或空闲:不获面辞。 收割庄稼:收获。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乂的解释 乂 ì 治理,安定:乂安(太平无事)。 贤才:俊乂在官。 割:乂草。乂麦。 笔画数:; 部首:丿;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获乂(huò yì)是古汉语中的合成词,其含义需从构字本义及典籍用例综合考释:
一、字源释义
- 获(獲):甲骨文从“隹”(鸟)从“又”(手),表擒获猎物;后引申为“得到”“收获”。《说文解字》:“获,猎所获也。”
- 乂:象形字,本为修剪草木的工具,引申为“治理”“安定”。《尔雅·释诂》:“乂,治也。”如《尚书·尧典》载“有能俾乂”,指贤才治国。
二、词义解析
“获乂”属动宾结构,直译为“获得治理”,实际涵义为:
- 实现安定:指通过有效治理使社会恢复秩序。如《汉书·武五子传》载“海内获乂”,描述天下重归太平。
- 达成大治:强调治理成效显著,如《后汉书·班固传》称光武帝“获乂之功”,颂扬其治国成就。
三、典籍用例佐证
- 《尚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获乂民。”此处“获乂民”指周公教导康叔治理殷民,使其安定。
- 东汉《石门颂》碑文:“庶士悦雍,君子获乂。”描述地方官吏治理得当,百姓安乐,贤士得其所用。
总结
“获乂”属文言雅词,核心义为“实现安定治理”,多用于称颂君主或能臣平定乱局、恢复秩序的功绩。其语义凝结了古代政治理想,强调从动乱(“获”之初始义)到治理(“乂”)的转化过程,常见于史书对盛世或名臣的评述中。
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释“获”“乂”本义
- 《尚书正义》(唐·孔颖达疏)解《康诰》“获乂民”
- 《汉书·武五子传》载“海内获乂”用例
- 《后汉书·班固传》述光武帝“获乂之功”
- 东汉摩崖石刻《石门颂》原文收录于《金石萃编》(清·王昶辑)
网络扩展解释
“获乂”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
整体释义
指得到治理或安定,常用于描述社会、国家恢复秩序的状态。例如《册魏公九锡文》中“天地鬼神,於是获乂”,即通过建都、设官等举措使天下安定。
-
单字分解
- 获:本义为“收割庄稼”,引申为“获得、取得”。
- 乂:读作yì,意为“治理、安定”,如《尚书》中“烝民乃乂”;也指“贤才”或“割草”。
-
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汉晋典籍,如陆机《五等论》用“心膂获乂”比喻核心要务得到妥善处理,体现其作为政治术语的古典色彩。
此词现代已罕见使用,多出现在研究古籍或历史文本时。若需深入探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进一步分析上下文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弁辰博斯腾湖不二法门场景炒炒闹闹城雕逞技诚切骋续陈米痴长蚩尤气储君窜藏点鬓独怜芳丛风轻云淡丰肉赙送赣滩干误蛊晦颃颉回舆剿截洁直疾狂进步镜鼻惧惑兰芝常生连干连同连缘滤波猛捷妙娥墨迹木梃蟠辟淜濆前因起拜气恨湫尽柔悫煞年神领意得室奉诗乡司市肃杀佻姣退师唾手而得王略窝囊气闲止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