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获夷的意思、获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获夷的解释

能俘获夷狄者。一说是古之壮士。《文选·扬雄<羽猎赋>》:“乃至获夷之徒,蹶松柏,掌蒺藜。” 李善 注引 服虔 曰:“获夷,能获夷狄者。” 李周翰 注:“ 获夷 ,古之壮士也。” 汉 焦赣 《易林·旅之井》:“慈母赤子,享赐得士,获夷服除,以安王家,侧陋逢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获夷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俘获或消灭外族敌人,特指中原政权对四方少数民族的军事行动。以下从词源、释义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为“猎得禽兽”,引申为“俘获、擒拿”。《说文解字》释:“获,猎所获也。”在军事语境中强调捕获敌人或战利品。

  2. 古代对东方部族的统称(如东夷),后泛称华夏以外的民族。《礼记·王制》载:“东方曰夷”,含文化差异的指代,后衍生“平定异族”之意。

    两字组合后,“获夷”特指通过武力征服异族并俘获其人员,属军事胜利的表述。


二、典籍用例与权威释义

  1. 《汉语大词典》释义

    “获夷:俘获夷狄。古代多指战胜外族。”

    引《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获夷则夺之。” 指战争中俘获夷狄者需上交战利品(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

  2. 《春秋左传》实例

    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中,晋文公下令“获夷则献”,要求将士将俘获的楚人(中原视楚为“荆蛮”)上交,体现“获夷”的军事俘获含义(参考来源:国学大师《左传》原文)。


三、历史背景与文化意涵

“获夷”一词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反映华夏中心观下的“夷夏之辨”。如《公羊传》强调“内诸夏而外夷狄”,军事胜利常以“获夷”为功绩标志。但随着民族融合,该词逐渐被“平戎”“定边”等中性词取代,明清后罕用。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
  3.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论夷夏观念章节)。
  4. 《说文解字注》,许慎著/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注:古籍原文链接优先采用权威数据库,现代著作仅标注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获夷”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存在不同解释,需结合文献和权威资料综合分析:

  1. 基本含义
    通常指在战争中俘获敌人或使敌方屈服,强调通过武力或智谋取得胜利。例如《文选·扬雄<羽猎赋>》中提到“获夷之徒”,描述其勇猛善战。

  2. 两种主流解释

    • 俘获夷狄者:汉代学者服虔认为,“获夷”指能俘获边疆民族(夷狄)的人,体现军事胜利。
    • 古代壮士之名:唐代李周翰则注解为古代某位壮士的称谓,可能与历史传说相关。
  3. 文献用例
    汉代焦赣《易林·旅之井》中“获夷服除”一句,结合上下文可理解为通过俘获敌人来安定国家。

  4.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典文学作品或历史叙述中,描述战争胜利或勇武行为,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该词的核心与“征服”“俘获”相关,但具体指向需结合语境,可能指行为(俘敌)或人物(壮士)。权威资料中两种解释并存,需根据文本背景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阿女翺翔不遑启处裁复草包叱奴传跸春暄宕涤道谢电旗敌礼底下人洞下斗榫合缝对手恶垜反常膨胀锋车风钻干船坞甘辞贯鱼之次黄爵混堂精绮经史笥金荷叶寇窃夔峡辽西领港立足之地蟆更马虎子漫澶蒙养面壁磨砖面人儿冥鉴妺嬉祈禬穷辰气丧铨法荣干入深颾颾杀千刀飔飔私智随阳素缣太阳辐射颓习外像惘惑亡言蓊濛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