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隱藏之意;精深之意。《後漢書·龐參傳》:“拜 參 為 漢陽 太守。郡人 任棠 者,有奇節,隱居教授。 參 到,先候之, 棠 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於戶下。主簿白以為倨。 參 思其微意,良久曰:‘ 棠 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 晉 袁宏 《後漢紀·明帝紀下》:“如并侍左右,必能發起微意,增廣徽猷者也。”《魏書·和跋傳》:“ 毗 等解其微意,詐稱使者,雲奔 長安 追之不及。” 宋 蘇轼 《杜處士傳》:“子能詳微意,知所激刺,亦無患子矣。” 魯迅 《書信集·緻曹聚仁》:“今之衮衮諸公及其叭兒,蓋亦深知 中國 已将賣絶,故在竭力别求賣國者以便歸罪,如《汗血月刊》之以 明 亡歸咎于東林,即其微意也。”
(2).微薄的心意。常用作謙詞。 三國 魏 曹操 《與諸葛亮書》:“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宋 王安石 《精衛》詩:“帝子銜寃久未平,區區微意欲何哉?” 魯迅 《書信集·緻增田涉》:“非常感謝 佐藤 先生,你遇到他時,祈代轉此微意。”
“微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後漢書》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微意》是一個成語,指微小的意思、微不足道的心思,用來形容很低微、細微的意思或心思。
成語《微意》的拆分部首是⺍,拆分筆畫是10畫。
《微意》的來源并不十分明确,它可能是由民間創造或演變而來,在古代文人雅士中流傳廣泛。
《微意》的繁體字是「微義」。
據古籍記載,在古代漢字中,「微意」可以寫作「微意」、「微毅」等形式。
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什麼微意,完全是隨便說說而已。
微心思、細微小事、微乎其微等。
缺乏意義、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重大意義、深遠影響、關乎大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