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本來的意思、本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本來的解釋

(1) [from the beginning]∶從一開始

(2) [originally]∶向來,原來

(3) [at first]∶原先;先前

(4) [of course]∶理所當然

詳細解釋

(1).原來,向來。 三國 魏 曹操 《選舉令》:“事本來臺郎統之,令史不行知也。” 唐 白居易 《白發》詩:“況我今四十,本來形貌羸。” 宋 陸遊 《題梁山軍瑞豐亭》詩:“本來無事隻畏擾,擾者才吏非庸人。”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然知行之體,本來如是,非以己意抑揚其間。” 楊朔 《京城漫記》:“這地方在 北京 南城角,本來是京城有名的風景區。”

(2).指人本有的心性。《醒世姻緣傳》第二一回:“你去走一遭,回來也誤不了你的正果。但不可迷失了本來,堕入輪迴之内。” 黃人 《<小說林>發刊詞》:“心理之辟,尤在昧厥本來。”

(3).謂本有心性沒有泯滅。 唐 寒山 《詩》之二七七:“萬機俱泯迹,方識本來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本來"是現代漢語常用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本源屬性 指事物原始的、未經改變的固有狀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界定為"原有的、先前的",如"本來的顔色"描述物質原始屬性。該詞源可追溯至《朱子語類》"天下萬物當然之則,便是理;所以然之根,便是本來處"的哲學表述。

二、認知判斷 作為副詞使用時,《漢語大詞典》強調其表達"按道理就該如此"的語義,常用于邏輯推導。例如:"他本來就應該對工作負責"體現事理必然性。語言學家呂叔湘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指出,該用法常與"就"連用,強化判斷的确定性。

三、時間維度 在曆時性表達中,《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揭示其蘊含"從一開始"的時間概念。如《漢書·藝文志》"諸子之言,其本來也"的用例,強調事物發展的初始階段。現代漢語保留此用法,常見于"本來計劃""本來安排"等時間性表述。

注:引用來源均參照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權威出版社公開發行的語言學工具書,具體出版信息可查閱國家版本圖書館書目數據系統。

網絡擴展解釋

“本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原有狀态
    指事物最初、未經改變的自然屬性或特征。例如:“食物本來的味道”(柯林斯例句)。

  2. 時間上的先前性
    表示“原先、從前”,常用于對比過去與現狀。如:“他本來身體弱,現在很結實”。

二、用法擴展

  1. 強調理所當然
    用于表達邏輯上的必然性。例如:“本來應該你去”。

  2. 哲學與心性層面
    在古文或哲學語境中,可指人本有的心性或事物的本質狀态。如唐代寒山詩:“方識本來人”。

三、語法特點

四、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例句或古文出處,可參考《選舉令》《傳習錄》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敗撮鳥鄙下纏臂攙搭沖聖床帳瓷雕錯崔大龜膽破心驚疊互遏籴翻核樊南宮鄰公筵公中廣舶貴踴估稅悔心虎吻假虛解羅濟難矜峻舊貫九阍虎豹九龍壁沮間伉俪情深看漏可早靈囿毛毛匠旁開迫束搴帷氣憤填膺遒婉全豹鵲鑪缺喪熱臉三一三十一山伐神雀食爵爽逸蜀布屬怨桃色天荊地棘填食緼着武健下年獻尊校比熙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