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戴的意思、履戴的詳細解釋
履戴的解釋
履地戴天。《左傳·僖公十五年》:“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後以謂生存天地間。《北史·宇文護傳》:“顧視悲摧,心情斷絶,胡顔履戴,負愧神明。”
詞語分解
- 履的解釋 履 ǚ 鞋:西裝革履。削足適履。 踐踩,走過:履曆(.個人的經曆;.記載履曆的文件)。履任。履險如夷(走在險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處險境而不畏懼,又喻安全地度過險境)。如履薄冰(身臨其境)。
- 戴的解釋 戴 à 加在頭、面、頸、手等處:戴帽子。披星戴月。戴圓履方。不共戴天。 尊奉,推崇,擁護:戴仰。愛戴。擁戴。感恩戴德。 姓。 摘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履戴,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生存于天地之間,象征着人對天地的依存關系與敬畏之心。該詞由“履”與“戴”兩個動詞并列構成,具體釋義如下:
-
本義解析
-
深層含義與用法
“履戴”常用于表達對天地生養之恩的感念與敬畏,或指代人所應承擔的基本生存責任與道德義務(因天地化育萬物)。它蘊含了深刻的哲學思想,體現了古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樸素認知,即人依賴于天地(自然環境)而生存,應對其保持敬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書面語,較為典雅莊重,常見于強調感恩、責任或表達生存根本的語境中。例如:“履戴之恩,永志不忘”意指永遠銘記天地(或引申為父母、祖國等)的養育之恩。
-
典故與權威出處
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中國古代哲學,特别是“天地人”三才的觀念。雖然“履戴”作為固定詞語的直接早期文獻記載不如一些常用成語明确,但其構成元素和思想在古籍中常見。其形成與以下背景密切相關:
- 《左傳·僖公十五年》:“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 此句雖未直接連用“履戴”,但清晰表達了“履地戴天”的概念,是理解“履戴”一詞思想内涵的重要源頭,體現了古人對天地神明發誓或表明心迹時的莊重态度。
- 傳統宇宙觀與禮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天地是最重要的國家禮儀之一(如天壇、地壇的祭祀),體現了對天地至高無上的尊崇。“履戴”一詞凝結了這種對天地敬畏和依存的情感。
權威參考來源: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4年出版) 對“履”、“戴”的釋義及對複合詞“履戴”的收錄與解釋。
- 思想背景與典故關聯參考《辭源》(商務印書館,1915年初版,曆經修訂) 對相關條目(如“履”、“戴”、“皇天後土”)的解釋及《左傳》原文(中華書局點校本)。
- 文化内涵闡釋參考了《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王力主編,中華書局) 中關于天地崇拜與祭祀禮儀的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履戴”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ǚ dài,其核心含義來源于“履地戴天”,即腳踏大地、頭頂蒼天,引申為生存于天地之間的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 履:本義為“踩踏、行走”,如《說文解字》中釋為“足所依也”;
- 戴:指“頭頂、承載”,如《釋名》中解釋為“載也”。
合稱“履戴”即強調人類依存于天地的生存狀态,帶有對自然的敬畏之意。
-
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十五年》:“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原為晉國大夫對秦穆公的誓言,後成為天地見證的代稱。
- 後世如《北史·宇文護傳》進一步引申為生存的謙卑感:“胡顔履戴,負愧神明。”,表達愧對天地的情感。
-
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表達,體現對天地自然的敬畏,或形容身處世間需秉持道義。例如:“履戴之間,當存敬畏之心。”。
- 現代使用較少,但在文學或哲學讨論中仍可見其身影。
總結來看,“履戴”承載了古代文化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兼具生存哲學與道德約束的雙重意味。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左傳》《北史》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需本故并力不打不相識倉實長城蛏田吃苦萃蔡訪古發摘奸隱鳳掖耕斸岣嵝光貎廣運郭況穴海浦恨悒花期畫酉餞歲可怖坤極昆嶺亮迹瞑菜母畜鬧天兒蓬藿齊心埆瘠卻之不恭仁義禮智騷牯色球邵侯韶曼生鬼神仙吏稅衣思玄隨分髓骨夙素夙賊昙陽疼愛填衛吐放豚子托息土塘委囑問望誤譯下民先皇弦外之響宵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