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戴的意思、履戴的詳細解釋
履戴的解釋
履地戴天。《左傳·僖公十五年》:“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後以謂生存天地間。《北史·宇文護傳》:“顧視悲摧,心情斷絶,胡顔履戴,負愧神明。”
詞語分解
- 履的解釋 履 ǚ 鞋:西裝革履。削足適履。 踐踩,走過:履曆(.個人的經曆;.記載履曆的文件)。履任。履險如夷(走在險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處險境而不畏懼,又喻安全地度過險境)。如履薄冰(身臨其境)。
- 戴的解釋 戴 à 加在頭、面、頸、手等處:戴帽子。披星戴月。戴圓履方。不共戴天。 尊奉,推崇,擁護:戴仰。愛戴。擁戴。感恩戴德。 姓。 摘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履戴”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ǚ dài,其核心含義來源于“履地戴天”,即腳踏大地、頭頂蒼天,引申為生存于天地之間的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 履:本義為“踩踏、行走”,如《說文解字》中釋為“足所依也”;
- 戴:指“頭頂、承載”,如《釋名》中解釋為“載也”。
合稱“履戴”即強調人類依存于天地的生存狀态,帶有對自然的敬畏之意。
-
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十五年》:“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原為晉國大夫對秦穆公的誓言,後成為天地見證的代稱。
- 後世如《北史·宇文護傳》進一步引申為生存的謙卑感:“胡顔履戴,負愧神明。”,表達愧對天地的情感。
-
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表達,體現對天地自然的敬畏,或形容身處世間需秉持道義。例如:“履戴之間,當存敬畏之心。”。
- 現代使用較少,但在文學或哲學讨論中仍可見其身影。
總結來看,“履戴”承載了古代文化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兼具生存哲學與道德約束的雙重意味。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左傳》《北史》等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履戴
《履戴》字,拆分部首為屍和皿,總共有10畫。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是一種繁體字。在古時候,履戴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更加簡化。具體寫法為屝帶,形狀更為古樸。這個詞常出現在古代文獻中。
例句:
1. 他履戴着金玉的寶履,顯得十分威嚴。
2. 古代帝王禦駕親征時,常履戴着戰盔,彰顯王者之氣。
組詞:
1. 履曆:指個人或團體的經曆和經驗。
2. 履職:指按照規章制度、法定程式,對公職人員所分配的工作進行履行的過程。
3. 履約:指按照合同或法律的約定,履行約定的義務。
近義詞:
穿戴、佩戴、戴着
反義詞:
脫下、摘下、卸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