頞蹙的意思、頞蹙的詳細解釋
頞蹙的解釋
謂皺眉頭。語本《孟子·梁惠王下》:“舉疾首蹙頞而相告。” 宋 蘇轼 《傳神記》:“乃於眉後加三紋,隱約可見,作俛首仰視眉揚而頞蹙者,遂大似。” 梁啟超 《新民說》十二:“吾讀宗教改革之歷史,見夫二百年幹戈雲擾,全 歐 無寧宇,吾未嘗不頞蹙。”
詞語分解
- 頞的解釋 頞 è 鼻梁:“舉疾首蹙頞而相告。”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 蹙的解釋 蹙 ù 緊迫:窮蹙。 皺,收縮:蹙眉。蹙額。蹙皺。蹙縮。蹙金(用拈緊的金線刺繡,使刺繡的紋路绉縮起來。亦稱“拈金”)。 局促不安:蹙蹙。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頞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è cù,其核心含義為皺眉頭,通常用來形容憂愁、不悅或痛苦時的面部表情。以下是詳細解釋及相關補充:
1.詞源與經典出處
- 該詞源自《孟子·梁惠王下》中的“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描述人們因不滿而皺眉搖頭的情景。
- “頞”指鼻梁或鼻根部位,“蹙”意為皺縮,合起來即鼻梁緊皺,引申為愁苦之态。
2.文學應用
- 宋代蘇轼在《傳神記》中曾用“頞蹙”刻畫人物神态,如“作俛首仰視眉揚而頞蹙者”,通過細節描寫增強形象感。
- 梁啟超在《新民說》中以“吾未嘗不頞蹙”表達對曆史事件的痛心與憂慮。
3.易混淆詞彙辨析
- 顇蹙(cuì cù):意為“憔悴不安”,出自唐代元稹詩文,如“雖我顇蹙,心我不泯”。與“頞蹙”字形相近但含義不同。
- 嚬蹙(pín cù):指“皺眉蹙額”,更強調面部整體表情的愁苦。
4.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古典文學中,現代口語較少使用。需注意語境,避免與“顇蹙”“嚬蹙”等詞混淆。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孟子》或蘇轼、梁啟超的相關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頞蹙》這個詞是什麼意思:《頞蹙》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皺眉蹙額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該字的左邊部首是“頁”(頁),右邊是“足”(足)。它共有22畫。
來源:《頞蹙》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文獻中,如《詩經·秦風·無衣》,用來形容人的表情變化。
繁體:繁體字為「類蹙」。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的漢字書寫中,沒有規定字形的統一标準。所以關于《頞蹙》這個字的古代寫法可能存在差異。
例句:他聽到不好的消息,不禁皺起了眉頭,額間「頞蹙」。
組詞:多種組詞方式可以與《頞蹙》搭配,如「頞蹙眉頭」、「頞蹙眉心」等。
近義詞:皺眉、皺眉頭、蹙額。
反義詞:舒展、微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