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徐無鬼》:“兵革之士樂戰,枯槁之士宿名。” 成玄英 疏:“食杼衣褐,形容顦顇,留心寝宿,唯在聲名也。”後以“枯槁士”謂隱逸之士。 唐 高適 《效古贈崔二》詩:“豈論草澤中,有此枯槁士。”亦作“ 枯槁客 ”。 宋 司馬光 《病竹》詩:“園竹久不治,蕪沒真可弔。豈無枯槁客,蕭疎自殊調。”
“枯槁士”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結合文獻和文學引用進行解析:
基本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徐無鬼》:“兵革之士樂戰,枯槁之士宿名。” 成玄英疏注解釋為“形容顦顇(憔悴),留心寝宿,唯在聲名也”,指那些因追求聲名而形容憔悴的隱逸之士。核心含義是形容隱居山林、不修邊幅卻執着于名譽的人。
文學引用與延伸
唐代詩人高適在《效古贈崔二》中寫道:“豈論草澤中,有此枯槁士”,以“枯槁士”代指隱士群體;宋代司馬光《病竹》詩中的“枯槁客”則為同義表達,進一步強化了其隱逸内涵。
與現代解釋的差異
需注意,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精神頹廢、意志消沉之人”,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更接近望文生義的誤讀。傳統語境中,“枯槁士”側重隱逸者對聲名的執着,而非單純消極狀态。
該詞特指古代隱逸者中因追求聲名而甘願清苦的形象,需結合原典及曆史語境理解,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
《枯槁士》是一個成語,意為形容一個人年老體衰,精神、體力衰弱,局限于某種狀況的人。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那些長期缺乏鍛煉、不注意保持身體健康的人,也可以形容年齡較大、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
《枯槁士》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木”、“九”、“土”、“一”、“十”五個字,部首分别是木、乙、土、一、十。筆畫數分别為四畫、一畫、三畫、一畫、兩畫。
《枯槁士》這個成語的來源是古人對身體變得枯槁、幹癟的老年人形容的一種描寫。比喻沒有注意保養,生活不規律、不健康的人。
《枯槁士》的繁體字為「枯槁士」。
在古時候,《枯槁士》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隻是在字形上稍有差别,具體差别如下:
枯:木的寫法較為像是一棵樹,上部分斜向右下,下部分斜向左下。
槁:槁字的寫法比現代字體複雜,由“秧頭”與“老字旁”的結構組成。
士:古時候的士字以直線逐漸臨摹成“乙”字的形狀,下部分加上橫線,表示立在地上的人形象。
1. 這位年邁的教授已經成為了一個枯槁士,生活沒有樂趣。
2. 長時間不運動,身體容易變得枯槁,我們應該多參加戶外活動。
枯木、槁木、枯萎、槁灰
晚年力衰、身體日漸衰老
健壯年輕、活力四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