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枯槁士的意思、枯槁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枯槁士的解釋

《莊子·徐無鬼》:“兵革之士樂戰,枯槁之士宿名。” 成玄英 疏:“食杼衣褐,形容顦顇,留心寝宿,唯在聲名也。”後以“枯槁士”謂隱逸之士。 唐 高適 《效古贈崔二》詩:“豈論草澤中,有此枯槁士。”亦作“ 枯槁客 ”。 宋 司馬光 《病竹》詩:“園竹久不治,蕪沒真可弔。豈無枯槁客,蕭疎自殊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枯槁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字義、引申義及文化背景綜合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枯槁(kū gǎo)

    • 本義:指草木失去水分而幹枯萎縮。《說文解字》釋“枯”為“槀木也”,“槁”同“槀”,意為幹枯。
    • 引申義:
      • 形體層面:形容人面容憔悴、身體消瘦,如《楚辭·漁父》中“顔色憔悴,形容枯槁”。
      • 精神層面:喻指生命力的衰敗或境遇的困頓(《漢語大詞典》)。
  2. 士(shì)

    古代指有學識、德行或特定社會角色的人,如文人、學者、隱逸者(《說文解字》:“士,事也”)。

二、複合詞釋義

枯槁士特指因堅守志向而甘願清貧憔悴的隱逸之士,常見于道家與隱逸文化語境。其核心特征包括:

三、經典出處與權威引用

該詞直接源于《莊子·知北遊》: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莊子借“枯槁”之态,表達摒棄世俗欲望、回歸自然本真的哲學思想(漢典《莊子》釋義)。後世文人如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短褐穿結,箪瓢屢空”的描寫,亦延續此類意象。

四、現代釋義與使用

《漢語大詞典》明确将其定義為:

“形容窮困潦倒而堅守節操的讀書人”(《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論述,強調物質匮乏與精神豐盈的對比,如描述古代隱士或堅守學術理想的清貧學者。


參考資料權威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莊子·知北遊》(國學網經典庫)
  4.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5. 李紅霞《中國隱士文化史》(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枯槁士”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結合文獻和文學引用進行解析:

  1. 基本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徐無鬼》:“兵革之士樂戰,枯槁之士宿名。” 成玄英疏注解釋為“形容顦顇(憔悴),留心寝宿,唯在聲名也”,指那些因追求聲名而形容憔悴的隱逸之士。核心含義是形容隱居山林、不修邊幅卻執着于名譽的人。

  2. 文學引用與延伸
    唐代詩人高適在《效古贈崔二》中寫道:“豈論草澤中,有此枯槁士”,以“枯槁士”代指隱士群體;宋代司馬光《病竹》詩中的“枯槁客”則為同義表達,進一步強化了其隱逸内涵。

  3. 與現代解釋的差異
    需注意,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精神頹廢、意志消沉之人”,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更接近望文生義的誤讀。傳統語境中,“枯槁士”側重隱逸者對聲名的執着,而非單純消極狀态。

該詞特指古代隱逸者中因追求聲名而甘願清苦的形象,需結合原典及曆史語境理解,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頭相守班範闆稅刨頭鄙矮鞭棰蠶啖插口猖熾賜慶錯錯當使道家疊羅漢洞爥奪適反稅風池鼓釣歸仰椁柩寒梅耗電量荒忽回颷畿寰九河峻酷竣事老前輩留句買賣人美益求美秒忽名存實亡目不斜視暖簾女紀排捏盤松朋比棄家蕩産乞教青襟起雨山阪芟芟生母生拽活拖殊麗題目同心合意彎環文選學沃饋五南侮折下界相視莫逆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