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二伏的意思、二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二伏的解釋

[the second of the three 10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sometimes lasting 20 days instead of 10)] 見“中伏”

詳細解釋

中伏。 趙樹理 《地闆》:“二伏都過了,天不下雨滿地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二伏,又稱“中伏”,是中國傳統曆法中“三伏”的第二階段,特指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之間的時段(約10-20天)。其核心含義與氣候特征、農事活動及民俗文化緊密關聯,具體解析如下:


一、基本定義與時間特征

二伏是“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中間階段。依據幹支曆法,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起始,第四個庚日進入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則為末伏開端。因庚日間隔不固定,二伏通常持續10天(少數年份為20天)。例如2025年二伏為7月30日至8月8日(10天)。此期間正值盛夏,高溫高濕,是全年最炎熱時段,民間故有“熱在中伏”之說。


二、詞源與字義解析


三、民俗文化與農事關聯

  1. 飲食習俗:

    北方盛行“頭伏餃子二伏面”,二伏吃面食(如涼面、過水面)既補充高溫消耗的體力,亦寄托“辟邪納涼”寓意。此俗見于《荊楚歲時記》對伏日食俗的記載。

  2. 養生傳統:

    中醫理論認為二伏需“防暑濕”,主張飲食清淡、避免曝曬,契合《黃帝内經》“春夏養陽”理念。

  3. 農事指導:

    “二伏雨如金”等農諺反映此期雨水對秋收作物(如玉米、棉花)的關鍵性,凸顯農耕文明對自然節律的依賴。


四、科學内涵與現代意義

二伏的氣候特征由東亞季風系統與副熱帶高壓控制形成,現代氣象學證實其高溫峰值與能量積累直接相關。中國氣象局将二伏納入“高溫中暑氣象預警”重點時段,強調防暑降溫的科學措施。該詞不僅承載古人時間智慧,亦為當代公共衛生管理提供文化參照。


權威參考資料:

  1. 中國氣象局《二十四節氣與氣候特征》
  2.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伏"字釋義
  3.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傳統節氣民俗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二十四節氣養生指南》

網絡擴展解釋

“二伏”是中國傳統節氣中“三伏天”的第二階段,又稱“中伏”,其具體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一、基本定義

“二伏”指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開始的時段,屬于三伏(初伏、中伏、末伏)中的第二伏。其名稱源于“伏”字的本義,即陰氣受陽氣壓迫藏伏于地下,象征盛夏酷熱。

二、時間範圍

  1. 起始時間: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幹支紀日法)。
  2. 結束時間: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
  3. 天數差異:通常為10天,但若夏至與立秋間庚日間隔較長,可能延長至20天。

三、氣候特點

二伏期間正值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段。因夏至後地表吸熱持續大于散熱,熱量累積達到高峰,故民間有“熱在中伏”的說法。

四、文化與農事關聯

  1. 農諺指導:如“頭伏蘿蔔二伏菜”,反映此時適合種植耐旱蔬菜。
  2. 成語應用:成語“二伏”可代指酷暑,體現語言文化中對自然氣候的概括。

附:三伏時間公式(參考)

初伏:夏至後第3個庚日
中伏(二伏):夏至後第4個庚日
末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

如需更詳細曆法計算或具體年份的二伏日期,可參考權威農曆查詢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

八桂白公堤便民房别産兵強則滅鼻牛播種草穢孱昧箠掠笃美蛾類父服赙赉狗彘不食邯鄲夢和恒忽闆江東精薄雞桑繼嗣蠲丁絶話開生面嫏嬛列峙李後主溜幹二淨鸾回鳳舞路引旅距蒙澒木履撓悶拟水頩頰情韻窮寇勿追丘井人兵揉藍柔立生木身無寸縷釋詞飾外水蕩水情寺庵調治銅花瞳孔拓宇婉然薇垣五氣朝元銜刀相形見绌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