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二伏的意思、二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二伏的解釋

[the second of the three 10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sometimes lasting 20 days instead of 10)] 見“中伏”

詳細解釋

中伏。 趙樹理 《地闆》:“二伏都過了,天不下雨滿地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二伏”是中國傳統節氣中“三伏天”的第二階段,又稱“中伏”,其具體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一、基本定義

“二伏”指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開始的時段,屬于三伏(初伏、中伏、末伏)中的第二伏。其名稱源于“伏”字的本義,即陰氣受陽氣壓迫藏伏于地下,象征盛夏酷熱。

二、時間範圍

  1. 起始時間: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幹支紀日法)。
  2. 結束時間: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
  3. 天數差異:通常為10天,但若夏至與立秋間庚日間隔較長,可能延長至20天。

三、氣候特點

二伏期間正值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段。因夏至後地表吸熱持續大于散熱,熱量累積達到高峰,故民間有“熱在中伏”的說法。

四、文化與農事關聯

  1. 農諺指導:如“頭伏蘿蔔二伏菜”,反映此時適合種植耐旱蔬菜。
  2. 成語應用:成語“二伏”可代指酷暑,體現語言文化中對自然氣候的概括。

附:三伏時間公式(參考)

初伏:夏至後第3個庚日
中伏(二伏):夏至後第4個庚日
末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

如需更詳細曆法計算或具體年份的二伏日期,可參考權威農曆查詢工具。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二伏》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詞彙。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二”和“伏”。 部首:字的部首是“人”字旁。 筆畫:字的總筆畫數為10畫。 來源:《二伏》一詞源自古代中國民間習俗。夏曆六月和七月初為盛夏時節,氣溫驟升,人們往往感到炎熱難耐。古代文人根據天氣規律,将這段時間稱為“二伏”,以示悶熱炎熱之意。 繁體:《二»乏》。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而“二伏”的古漢字寫法為“貳伏”。 例句:夏天的時候,每到二伏,人們都會感到酷熱難耐。 組詞:二伏期間、二伏天氣、二伏炎熱 近義詞:盛夏、炎夏 反義詞:初夏、秋涼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