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浑塠自扑的意思、浑塠自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浑塠自扑的解释

见“ 浑搥自扑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浑塠自扑”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组,主要用于描述极度悲痛或忏悔时的激烈肢体动作。根据敦煌文献及佛教典籍的记载,其含义和用法可解析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此处作“全部、整个”解,强调动作涉及全身,如“浑身”之意。

  2. 塠(duī)

    通“搥”或“捶”,意为“捶打、击打”。敦煌写本中常见因字形相近导致的通假现象,“塠”实为“捶”的异写。

  3. 自扑

    指自行扑倒在地,以身体撞击地面,常伴随捶胸顿足的动作,表达极度悲伤或忏悔。

整体释义:

形容人因极度悲痛、悔恨而疯狂捶打全身并扑倒在地的激烈行为,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强烈情感反应的描写。


二、文献来源与用例

  1. 敦煌变文用例

    敦煌写本《汉将王陵变》载:“陵母见书中说,浑塠自扑,遂乃号咷。”此处描述王陵之母得知儿子安危后,悲愤交加而捶胸扑地。

    → 来源:项楚《敦煌变文选注》(中华书局,2006年)引P.3627卷写本。

  2. 佛教典籍记载

    唐代佛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六:“时彼苾刍闻是语已,浑搥自扑,宛转号泣。”描述比丘因罪业忏悔而自伤其身。

    → 来源:《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4册(No.1442),原文作“浑搥”,与“浑塠”为同词异写。


三、文化背景与演变

该词集中出现于唐五代时期的佛教文献与敦煌俗文学,反映当时民间对激烈情感表达的具象化描述。宋代以后逐渐少用,部分语义被“捶胸顿足”“抢地呼天”等替代。其结构保留古汉语“状语(浑)+动词(塠/搥)+自+动词(扑)”的典型特征,体现中古汉语的构词特点。


四、学术考辨

学者张涌泉在《敦煌俗字研究》中指出:“塠为‘捶’之俗讹,因‘扌’‘土’形近致误。”此观点得到敦煌写本异文对照支持,如S.543卷同一场景写作“浑搥自扑”,可证“塠”为“捶”的俗写变体。

→ 来源: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二章第三节。


五、现代词典收录

《汉语大词典》未单列“浑塠自扑”词条,但“自扑”条目释为“以身体投地撞击”,引《敦煌变文集》例证;“浑搥”在佛经注释中多解作“全身捶打”。需结合文献用例方能完整理解该词组。

→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8册第128页“自扑”条。

网络扩展解释

“浑塠自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多见于敦煌变文等文献,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1. 词义:指捶击全身或自投于地,多用于形容极度悲痛、悔恨或自责时的激烈动作()。
  2. 异体写法:也作“浑捶自扑”“浑搥自武”,其中“塠”可能是“捶”的异体或误写()。

来源与用例

该词常出现在佛教故事或民间文学中,例如:


现代释义

注意

由于古籍中存在抄写差异,部分版本可能出现“塠”“武”等异体字,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建议参考敦煌文献原典或权威注解()。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用例,可查阅敦煌变文相关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巴火邦良标位飙歘鄙恡碧鲜陈根祠主雕巧雕篆东王父兜鞬飞将凤凰巢俸余傅理公巫公务员怪道广谋从众广霞骨鲠在喉孤侄酣痛淋漓和气子欢眉大眼将令健身荆棘井收进经尽日诀门空养空战来人了悟满任蹑追纰妄千岁一时敲矢磬石驱残手膀子顺风驶船松动袒臂檀香炉逃俗铁兵擿抉细微驼囊亡臣万殊舞悦相救销遗系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