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胡簋的意思、胡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胡簋的解釋

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的器皿。《左傳·哀公十一年》:“ 仲尼 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 杜預 注:“胡簋,禮器名。 夏 曰胡, 周 曰簋。” 楊伯峻 謂胡簋即簠簋。簠長方,盛稻粱;簋圓腹,盛黍稷。見《春秋左傳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胡簋是中國古代禮器中的一種特殊形制,其名稱由“胡”與“簋”二字組合而成,具有鮮明的曆史文化内涵。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胡簋”特指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青銅簋,器形特征為腹部外鼓、圈足較高,器表常飾有獸面紋或竊曲紋,部分器皿口沿附有雙耳。該器物主要用于祭祀、宴飨等禮儀場合,承載着等級制度與宗教崇拜的雙重意義。

從字形結構分析,“簋”字本義為盛放黍稷的食器,《說文解字》将其歸類為“竹”部,說明早期材質或與竹編相關,後演變為青銅鑄造。而“胡”字在此語境中并非指代北方民族,據《古代漢語詞典》考證,當解作“大”或“廣”,強調器物形制之宏闊,與《詩經·小雅》中“胡考之休”的用法相通。

在考古學領域,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西周“㝬簋”(又稱“胡簋”)是現存最典型的實物例證。該器通高59厘米,重60公斤,内壁鑄有124字銘文,記錄了周厲王祭祀先祖的史實,印證了《周禮·春官》中“簋實以稷”的禮制記載。此類器物多出土于貴族墓葬,其鑄造工藝與紋飾風格反映着西周晚期青銅文化的藝術成就。

網絡擴展解釋

“胡簋”一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文獻記載與考古實物綜合理解:

一、文獻中的禮器名稱 • 胡簋在古代指祭祀時盛放糧食的禮器,最早見于《左傳·哀公十一年》孔子所言“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杜預注“夏曰胡,周曰簋”,表明不同朝代對同類禮器的稱呼差異。
• 學者楊伯峻認為“胡簋”即“簠簋”合稱,其中簠(長方形)盛稻粱,簋(圓形)盛黍稷,兩者在祭祀中配合使用。

二、現存西周青銅器實物 •㝬簋(胡簋):1978年出土于陝西扶風,為西周厲王(名“胡”)時期鑄造,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簋,通高59厘米,重60公斤,銘文124字記載周王功績,現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 該器物因厲王之名得稱“㝬簋”,屬國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印證了文獻中“胡簋”作為禮器的曆史地位,同時展現西周青銅鑄造工藝的巅峰水平。

關聯說明
文獻中的“胡簋”可能泛指祭祀禮器,而實物“㝬簋”則是具體化的禮器實例,兩者共同反映了古代禮制與物質文化的結合。需注意,因權威性較低,關于“胡簋即簠簋”的解讀需結合更多考古證據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

避言碧玉壺不震餐風飲露餐氈側伫褫散沖滿呆根大請大受凋耗耳食分赢馥馥府尊概尚岡岩海術槐铉璜佩甲铠解舟濟良所鲸濤鼍浪金石軀金盞菊看産彄環良規練主柳衣離照樓庫脔脍眠息蟠螭棚長萍寓前馬起飛啟求跂趨癯顔取予姌嫋榮軍稍勝一籌深奧莫測勝地失留屑曆十事水殿水洩不漏庶威書香斯羅未售唯物史觀五加狹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