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會元和狀元。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科第·鼎甲》:“ 徐 聞之,急問公姓氏……遂引入都中,援例中北闈鄉榜。 康熙 癸丑會狀連捷,官至大宗伯。”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一:“未幾, 蔡 聯捷會狀,屢典文衡。”
“會狀”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定義
指古代科舉制度中的“會元”和“狀元”兩個頭銜。會元是會試第一名,狀元是殿試第一名,兩者連稱時表示考生在科舉中連續取得最高成績。
曆史用例
清代文獻中常見相關記載,例如:
部分資料(如)提到“會狀”源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描述賈生因屈原離世而面容愁悶。但此解釋在其他權威典籍中未見明确佐證,可能與“會狀”的科舉含義存在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履園叢話》《燕下鄉脞錄》等清代史料。
「會狀」是一個中文詞彙,常用作名詞,表示人們面對某種情境或環境時所表現出的狀态、神态或情緒。
「會狀」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人」和「示」兩個部首,其中「人」作為主體部分,而「示」則表示神态的意思。根據這兩個部首,可以總共分為8畫。
「會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人》這部古代漢語詞典中,意為"人的神态"。後來在日常使用中,逐漸引申為人們在特定場合下所表現出的狀态或情感。
「會狀」的繁體字寫作「會狀」,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在「示」字的右邊多加了一個「犬」字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會狀」這個詞的寫法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會狀」的寫法是「會狀」。另外,在清代官方規定的六書彙纂中,「會狀」寫作「會狀」。
1. 他一臉會狀地站在那裡,似乎在思考着什麼。
2. 她的會狀表明她并不贊同這個提議。
會意、神态、模樣、狀态、表情
神情、神态
自然、平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