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對他人之口或言語的敬稱。 南朝 梁 蕭統 《七契》:“鄙人固陋,自潛幽藪,必枉話言,敬聆金口。” 前蜀 貫休 《拟齊梁體寄馮使君》詩之三:“偉哉 桐江 守,雌黃出金口。” 清 李漁 《意中緣·诳姻》:“梅香不住的斟酒,待我與娘子談心,如今開一開金口吧!” 洪深 《雞鳴早看天》第一幕:“ 林先生 :(向 李世昌 )馬上就去‘拍照片’麼?希望你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李世昌 :謝你的金口。”
(2).特指帝王之口或帝王之言。 宋 王禹偁 《初出京過瓊林苑》詩:“ 瓊林 侍遊宴,金口獨褒揚。” 明 高明 《琵琶記·奉旨招婿》:“玉音之盟,金口説合。”《人民文學》1981年第9期:“ 嬴政 說:寡人曆來金口不開,開口不改。”
(3).佛教語。謂佛之口舌如金剛堅固不壞。 隋炀帝 《寶台經藏願文》:“前佛後佛,諒同金口。即教當教,寧殊玉牒。” 唐 王維 《為幹和尚進注仁王經表》:“非夫自得性空,密印心地,見聞自在,宗説皆通者,何以證玉毫之光,辨金口之義。” 唐 裴漼 《少林寺碑》:“如來金口之説,連雲可庇。”
“金口”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指對他人的口或言辭表示尊敬,常用于謙遜或客套的場合。
用于強調帝王、統治者或權威人物的話語不可違逆。
佛教典籍中比喻佛的言辭如金剛般堅固、不可摧毀。
補充說明:
可通過等來源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及擴展用法。
《金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說話準确無誤、有權威性或具有預言性。
《金口》的部首是“金”,拆分後的筆畫數是8畫。
《金口》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希臘神話中,意為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化身。後來,這個詞彙被用來形容能夠說出真實的言論和預知未來的能力。
《金口》的繁體形式為「金口」。
在古代漢字中,「金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他的預測總是準确無誤,真是金口一開。
隻開金口、金口玉言、金口鐵舌。
妙口、靈言、神語。
語無倫次、胡言亂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