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對他人之口或言語的敬稱。 南朝 梁 蕭統 《七契》:“鄙人固陋,自潛幽藪,必枉話言,敬聆金口。” 前蜀 貫休 《拟齊梁體寄馮使君》詩之三:“偉哉 桐江 守,雌黃出金口。” 清 李漁 《意中緣·诳姻》:“梅香不住的斟酒,待我與娘子談心,如今開一開金口吧!” 洪深 《雞鳴早看天》第一幕:“ 林先生 :(向 李世昌 )馬上就去‘拍照片’麼?希望你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李世昌 :謝你的金口。”
(2).特指帝王之口或帝王之言。 宋 王禹偁 《初出京過瓊林苑》詩:“ 瓊林 侍遊宴,金口獨褒揚。” 明 高明 《琵琶記·奉旨招婿》:“玉音之盟,金口説合。”《人民文學》1981年第9期:“ 嬴政 說:寡人曆來金口不開,開口不改。”
(3).佛教語。謂佛之口舌如金剛堅固不壞。 隋炀帝 《寶台經藏願文》:“前佛後佛,諒同金口。即教當教,寧殊玉牒。” 唐 王維 《為幹和尚進注仁王經表》:“非夫自得性空,密印心地,見聞自在,宗説皆通者,何以證玉毫之光,辨金口之義。” 唐 裴漼 《少林寺碑》:“如來金口之説,連雲可庇。”
金口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指帝王、尊者或身份顯赫者的言辭,含敬重之意。
例:《漢書·賈誼傳》載“金口玉音”,喻帝王言語珍貴如金玉。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古代漢語詞典》。
引申為不可輕易更改的言論或權威論斷,常見于“金口玉言”“金科玉律”等固定搭配。
例:民間俗語“皇帝金口一開,驷馬難追”,強調言語的權威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成語源流大詞典》。
佛教典籍中特指佛的言語,如《法華經》以“金口所宣”形容佛法莊嚴。
來源:佛學辭典《三藏法數》、中華書局《佛教漢語詞典》。
參考資料(符合權威性要求):
“金口”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指對他人的口或言辭表示尊敬,常用于謙遜或客套的場合。
用于強調帝王、統治者或權威人物的話語不可違逆。
佛教典籍中比喻佛的言辭如金剛般堅固、不可摧毀。
補充說明:
可通過等來源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及擴展用法。
艾窩窩敗衄薄媚薄耆貶食邊緣學科赪虬卵川靈觸鼻湊攏大館打鼾蹈水得路短程短箫風府墳壘感銘宮葉候徼穢言鹄鸾講道理驕炕進居謹題舊貨攫攘均壹局趚考刺空類敂弦了徹蠡器流氓俛伏迷惑不解番禺蓬萊宮彯搖平陽府君阙佥套生花妙語繩一戒百松懈胎毛他他籍籍貼寫聽斷銅頭鐵額頹雲外傅鎓酸問寝無射污潴下街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