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繕性》:“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後因以“交喪”喻衰亂。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斯乃交喪之所由,千載之否運。”《南史·沉炯虞荔等傳論》:“及於運逢交喪,驅馳戎馬,所在稱美,用捨信有時焉。”《舊唐書·德宗紀論》:“苟於交喪之秋,輕取鄙夫之論,歷觀近世,靡不敗亡。”
“交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出處
源自《莊子·繕性》:“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
此處莊子提出“世”(世俗)與“道”(自然之道)相互背離、共同淪喪的狀态。
本義
原指“世”與“道”互相喪失,後引申為社會與道德的雙重衰敗,常用來形容亂世或整體性的混亂。
廣義指代
可泛指政治、倫理、社會秩序的全面崩壞,如晉代慧遠在《沙門不敬王者論》中稱:“斯乃交喪之所由,千載之否運。”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交喪”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文獻和哲學讨論中常見,核心内涵是社會與道德互為因果的衰敗過程。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證,可參考《莊子》《南史》等文獻來源。
《交喪》是一個動詞短語,意為互相喪失或互相失去。它表示兩方之間相互剝奪、失去或毀壞某種關系、品質或權益。
《交喪》的部首是「八」,它包含了兩個筆畫。
《交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書·董仲舒傳》中的一句話:“因商失賈,交喪義。” 這句話意味着商人因為失去他們的財産而互相交換或交往。
《交喪》的繁體字為「交喪」。
在古代漢字中,「交喪」可以寫作「交喪」、「侪喪」、「侪喪」。
1. 她的丈夫出軌了,他們的婚姻關系已經交喪。
2. 隨着時間的流逝,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日益交喪。
組詞:交戰、交換、交流、交往、交友
近義詞:相互喪失、互相失去
反義詞:相互交獲、互相得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