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在儀态、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氣度、風格。 清 陳其元 《庸閑齋筆記·蔣振生書法6*論》:“學者苟能立品以端其本,復濟以經史,則字裡行間,縱橫跌宕,盎然有書卷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九回:“臉上卻是一團書卷氣。”《新華文摘》1982年第5期:“小品文要有書卷氣,要使讀者感覺到你是博覽群書的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書卷氣漢語 快速查詢。
“書卷氣”是一個形容人氣質或藝術風格的詞語,具體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理解:
基本定義
指在儀态、談吐、寫作、書法、繪畫等行為中自然流露的讀書人特有的氣度與風格,表現為儒雅、溫潤、知性的特質。例如,戴眼鏡的人常被評價“有書卷氣”,即因其外在形象與内在學識的結合。
審美與人格内涵
書卷氣不僅是外在表現,更體現為一種高雅的審美追求和人格境界。它強調避俗求雅、精神獨立,通過深厚的學養形成“浩然之氣”與“超然之氣”,反映個體的文化積澱與思想深度。
來源與培養
源于長期閱讀積累和文化熏陶,需通過“孜孜不倦地讀書”涵養而成。例如,李白、蘇轼等曆史人物因才華橫溢、文采斐然,被視為書卷氣的典型代表。
在藝術領域的體現
書法、繪畫等藝術作品中的書卷氣,表現為自然天趣、意蘊深遠,是創作者學養與品格的融合。如清代書法理論強調“立品端本,濟以經史”,方能成就佳作。
書卷氣既是對外在氣質的描述,更是對内在文化修養的肯定,需通過持續學習與精神追求方能形成。
《書卷氣》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書籍中所流露出的文化氛圍和學術氣息。這個詞由2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書”字的“丨”部,右邊是“氣”字的“氣”部。它的總共有12個筆畫。
《書卷氣》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凸顯了讀書人的學識、情操和敬業精神。在古代,人們常将書籍視為珍寶,故而書中所蘊含的知識和智慧便成為彰顯品味和學問的象征,因此産生了“書卷氣”的概念。
由于繁體字與簡體字有一定的變化,所以《書卷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書卷氣”,整體形狀相似,隻是字形有細微的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比如《書卷氣》一詞中的“書”字在古代常用“書”來代替,而“卷”字則常用“捲”來寫。這體現了漢字書寫的演變和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書卷氣》的例句:
1. 他的寫作風格充滿了濃厚的書卷氣。
2. 這間圖書館散發出濃郁的書卷氣,讓人感覺仿佛置身于知識的海洋。
3. 這幅畫的線條流暢而自然,給人一種書卷氣十足的感覺。
《書卷氣》的組詞有:書卷、文書、書墨、氣派等。
與《書卷氣》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書香、學富五車、博學多才等。
與《書卷氣》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粗鄙、淺薄、膚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