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氣餒。 宋 梅堯臣 《回自青龍呈謝師直》詩:“氣沮心衰計欲睡,夢想先到蘋渚前。”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書》:“理欲其無疵,有疵則氣沮詞慙,雖工而於世無所裨。”《明史·陳友諒傳》:“ 友仁 號 五王 ,眇一目,有勇略,既死, 友諒 氣沮。”
“氣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氣沮”指因受挫或打擊而喪失信心、情緒低落的狀态,核心含義為“氣餒”。該詞由“氣”(指情緒、氣勢)和“沮”(指消沉、頹喪)組合而成,強調因外界壓力或失敗導緻的心理退縮。
詞義構成
情感層次
不僅包含短暫的失落感,更強調持續性的意志消沉,如《明史·陳友諒傳》中描述陳友諒因親信戰死而“氣沮”,即長期鬥志衰退。
曆史文獻
現代語境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氣沮”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側重描述因外部壓力導緻的心理潰退。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氣沮》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灰心喪氣、沮喪失望的狀态。
《氣沮》由部首“氣”和“沮”組成,其中“氣”的部首是“氣”字旁,它的筆畫數是4;“沮”的部首是“水”字旁,它的筆畫數是8。
《氣沮》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左傳》,原句為“沮而不振”,意思是士氣低落、灰心喪志。
繁體字中,“氣”和“沮”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氣”和“沮”在形狀上可能有些許變化,但整體結構仍然與現代寫法相似。
1. 他在事業上屢遭失敗,心情十分氣沮。
2. 當他聽到這個壞消息時,他頓時感到氣沮,好像一切都失去了希望。
1. 氣餒:灰心喪氣、失去信心。
2. 沮喪:心情低落、失望絕望。
氣餒、沮喪、心灰意冷。
鬥志昂揚、信心百倍、士氣高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