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鳥所用結有絲繩的箭。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空柯無刃, 公輸 不能以斲;但懸曼矰, 蒲苴 不能以射。”
“曼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王褒的《四子講德論》,原文提到:“但懸曼矰,蒲苴不能以射”,意為即使懸挂這種帶繩的箭,擅長射箭的蒲苴也無法使用,強調工具需與技能匹配。
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的特定修辭。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四子講德論》原文或漢代射獵文化相關文獻。
《曼矰》是一個比較冷門的詞彙,它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柔軟、柔韌或可塑的特性。曼矰所描述的對象通常是脆弱而有彈性的,或者可以彎曲、延展的。
曼矰的部首是曰,它隻有兩畫。
《曼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篇》中,用來描述一種難以捉摸的姿态或身形。後來,這個詞逐漸衍生出表達柔軟彈性的意義。
《曼矰》的繁體字寫作「曼籛」。
在古代漢字中,曼矰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例如,在《廣韻》中,曼矰被寫作「曼枭」。
1. 這塊曼矰的海綿能夠吸收很多水分。
2. 她的笑容曼矰柔和,讓人不禁心生憐愛。
曼矰的相關詞彙有:
1. 曼妙:形容姿态或身形如曼矰般柔美。
2. 曼陀羅:指一種花卉,因其形狀柔美曼妙而得名。
3. 矰矮:形容柔軟、矮小。
曼矰的近義詞是柔軟、柔韌、靈活。其反義詞是堅硬、僵硬、剛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