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石逕 ”。山間石路。 南朝 宋 鮑照 《出自薊北門行》:“鴈行緣石逕,魚貫度飛梁。”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汝水》:“巖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徑崎嶇,人蹟裁交。” 唐 杜牧 《山行》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三國演義》第一一九回:“馬到山根斷,兵來石徑分。”
“石徑”是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指用石頭鋪成的小路,常出現在山間或自然環境中。拼音為shí jìng,注音為ㄕˊ ㄐㄧㄥˋ。
若需更多文學引用或擴展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詩集。
《石徑》指的是路徑或小道,由石頭鋪成的步行道路。這是一種古代的建築結構,常見于園林、庭院和寺廟等地方。在中國文化中,石徑常被視為一種美麗的景觀元素,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石徑》的拆分部首是石(石頭),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7畫和5畫。
《石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為了美化環境和增加穩定性,人們常常使用石頭鋪設路徑。這樣的石頭路徑被稱為石徑,成為園林、庭院和寺廟等地方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
《石徑》的繁體字為「石徑」。
在古代漢字中,「徑」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具有兩個變體寫法:「逕」和「徑」。其中,「逕」在上面有一個「辶」部作為行走的意義,而「徑」則在上面有一個「彳」部。這些寫法在古代史書和文獻中也有使用,但現代通用的寫法仍然是「徑」。
1. 走過這條石徑,你可以欣賞到美麗的花園景色。
2. 園林中的石徑曲折蜿蜒,給人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感覺。
3. 這座庭院的石徑由名家設計,非常具有藝術性。
組詞:青石徑、石徑步道、石徑花園
近義詞:石道、石質小道、石子路
反義詞:土路、泥路、碎石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