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族名。 戎 人的一支。即 畎戎 。又稱 畎夷 、 犬夷 、 昆夷 、 绲夷 等。《左傳·闵公二年》:“ 虢公 敗 犬戎 于 渭 汭。” 杜預 注:“ 犬戎 , 西戎 别在中國者。”《國語·周語上》:“ 穆王 将征 犬戎 。”《史記·宋微子世家》:“ 周幽王 為 犬戎 所殺, 秦 始列為諸侯。”
(2).舊時對我國少數民族的蔑稱。 唐 杜甫 《揚旗》詩:“三州陷 犬戎 ,但見西嶺青。” 浦起龍 心解:“謂上年十二月 高適 在事時, 吐蕃 陷 松 、 維 、 保 三州。” 唐 薛逢 《開元後樂》詩:“一自犬戎生 薊北 ,便從征戰老 汾陽 。”
(3).對外國侵略者的蔑稱。 清 黃遵憲 《述懷再呈霭人樵野丈》詩:“鼠盜忽竊發,犬戎敢相逼。”
(4).古神話傳說中的人種。《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融父山 , 順水 入焉。有人名曰 犬戎 。”
(5).傳說中的國名。詳“ 犬封國 ”。
犬戎是中國古代西北地區的遊牧部族稱謂,其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犬戎"屬複合詞,"犬"在甲骨文中指代獵犬或圖騰符號,"戎"為上古兵器象形字,後引申為軍事征伐。《漢語大詞典》載其本義為"以犬為圖騰的部族",《說文解字注》考證"戎"含兵革之意,反映該族群尚武特性。
二、曆史演變 西周金文《多友鼎》銘文最早記載犬戎活動,指活躍于泾渭流域的遊牧部落。據《史記·匈奴列傳》載,該部族在周宣王時期(前827-前782年)頻繁侵擾周疆,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聯合申侯攻破鎬京,直接導緻西周滅亡。東漢許慎《五經異義》記載其"披發左衽,食畜肉"的生活形态。
三、文化轉義 隨着曆史發展,詞義産生衍生含義:
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列為曆史詞彙,釋義為"古代對我國西北部少數民族的稱呼"(商務印書館,2016)。
關于“犬戎”的詳細解釋如下:
犬戎是中國古代活躍于西北地區(今陝、甘、甯夏一帶)的遊牧民族,屬于西羌族的分支。其族名可能源于以犬或狼為圖騰的習俗()。有研究認為,犬戎的起源存在兩種觀點:一是源自西伯利亞或蒙古的遊牧民族,二是由中原内部分化的九黎、戎狄等部落演變而來()。
“犬戎”的命名與其圖騰信仰相關。族人以白犬或狼為圖騰,同時将家犬視為重要夥伴,故稱“犬戎”。另一種說法認為,“戎”指長毛羊,犬戎即“牧羊犬+長毛羊”的組合,反映其遊牧生活特征()。
犬戎是西周滅亡的直接推動者。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廢嫡立庶引發諸侯不滿,申侯聯合犬戎攻入鎬京,殺周幽王,擄走寵妃褒姒,導緻西周覆滅。此事件标志着周王室東遷,開啟東周時期()。此外,犬戎與周朝的對抗可追溯至周穆王時期,雙方多次發生戰争()。
傳統史書将犬戎描述為“野蠻”的侵略者,但近年考古表明,犬戎可能是多部落聯盟,與中原存在貿易和文化交流()。例如,犬戎文化中的銀飾、動物紋飾等元素,與北方草原文化有相似性,暗示其多元起源。
如需進一步了解犬戎與匈奴的關系或具體戰役細節,可參考來源、5、9、14等。
靉霼豳谷參玄蟬聯蠶緒騁耆奔欲出角賜牆及肩達分惔焚誕載德禮訂證發奸摘覆方皇鳳箫龍管分金掰兩甘養高峰高陵各半功能陶瓷漢語拼音方案誨色價例結絕進素考責客鬓誇嚴連書連軸栗楔落井下石盲風晦雨民生國計木榇凝待旁喻品概秦成全民皆兵熱辣衰氣黍民碩德四季豆私燭胎甲踏勘天兵天将童孩同盟軍銅像抟囷推兵外城無名白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