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食的意思、民食的詳細解釋
民食的解釋
人民的食糧。《論語·堯曰》:“所重民食、喪、祭。”《漢書·文帝紀》:“将百官之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晉 束晳 《補亡詩·華黍》:“稸我王委,充我民食。”
詞語分解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 食的解釋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東西:食品。糧食。零食。豐衣足食。 俸祿:“君子謀道不謀食”。 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象:日食。月食。 食 ì 拿東西給人吃:食母(乳母)。 食 ì 用于人名:郦食其
網絡擴展解釋
“民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民食”由“民”(百姓、人民)和“食”(飲食、食物)組成,字面意為人民的食糧,常引申為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或社會整體經濟狀況的體現。
出處與文獻引用
- 《論語·堯曰》
最早記載于儒家經典,提到“所重民食、喪、祭”,強調統治者應重視百姓的糧食、喪葬與祭祀事務。
- 《漢書·文帝紀》
漢文帝曾反思官員俸祿與民生問題,感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反映古代對糧食短缺的關注。
- 晉代束晳《補亡詩·華黍》
詩句“稸我王委,充我民食”進一步以文學形式表達糧食儲備與民生的關聯。
使用場景
- 社會評價:用于描述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狀況,如“民食充足”體現民生富足,反之則暗示社會問題。
- 曆史分析:研究古代政策時,常通過“民食”探讨統治者的治理成效。
例句參考
- 現代造句:“政府需保障民食供應,避免因糧價波動影響民生。”
- 古籍引用:“民食之寡乏”直接反映糧食短缺的困境(《漢書》)。
“民食”一詞兼具具體與抽象含義,既指代百姓的糧食需求,也象征社會經濟的根基。其曆史淵源深厚,至今仍可用于讨論民生問題。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句,可參考《論語》《漢書》等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民食》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民食》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民”和“食”,指代人民的食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民食》的兩個字各自的部首分别是“口”和“食”,筆畫數分别為5和12。
來源
《民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漢族傳統食品文化的一部分。它強調了人民的飲食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關系,也代表了一種人民對于食物的需求和追求。
繁體
《民食》這個詞的繁體字為「民食」。
古時候漢字寫法
《民食》在古代「民」字的寫法相對簡單,為「✖︎一」,而「食」字的繁體寫法為「飠」。
例句
1. 作為一個國家的政府,應該緻力于保障人民的民食安全。
2. 古代文人筆耕不辍,以求安定國家民食。
組詞
民衣、民宿、民歌、食物、民衆
近義詞
人民的食品、大衆的飲食、民間食物
反義詞
貴族的飲食、特殊食品、少數民族的食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