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長補短的意思、絕長補短的詳細解釋
絕長補短的解釋
從長的地方截取一部分接補在短的地方。本指計量國土縱廣而言。《孟子·滕文公上》:“今 滕 絶長補短,将五十裡也,猶可以為善國。” 趙岐 注:“ 滕 雖小,其境界長短相補,可得大五十裡子男之國也。”亦作“ 絶長繼短 ”、“ 絶長續短 ”。《墨子·非命上》:“古者 湯 封於 亳 ,絶長繼短,方地百裡。”《戰國策·楚策四》:“今 楚國 雖小,絶長續短,猶以數千裡,豈特百裡哉?”後常用為移多補少、以有馀補不足之義。
詞語分解
- 絕的解釋 絕 (絶) é 斷:絕種。絕緣。絕嗣。絕情。絕迹。斷絕。杜絕。滅絕。空前絕後。 盡,窮盡:絕命。絕望。絕境。絕棋。氣絕。 極,極端的:絕妙。絕密。絕壁。絕無僅有。 獨特的,少有的,沒有人能趕上的:絕色
- 補短的解釋 .補不足。《孟子·滕文公上》:“今 滕 絶長補短,将五十裡也,猶可以為善國。”.補救缺失。《史記·樂書序》:“以為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采風俗,協比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
網絡擴展解釋
“絕長補短”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意為截取長的部分來補充短的,比喻用長處彌補短處,實現資源或能力的平衡調配。其核心在于通過調整達到整體優化,常見于描述資源整合或取長補短的場景。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将五十裡也,猶可以為善國。”孟子以此說明滕國雖小,但通過合理規劃土地(截長補短),仍能發展為善治之國。類似用法也見于《墨子·非命上》等古籍,強調通過調整實現均衡。
三、用法與結構
- 語法:連動式結構,通常作謂語、賓語。
- 示例:
“我們要善于絕長補短,吸取他人優點,彌補自身不足。”()
- 近義詞:截長補短、裒多益寡、取長補短()。
四、延伸解析
該成語不僅用于具體事物(如土地規劃),也可抽象指代能力、資源等方面的互補。例如團隊協作中,成員間通過優勢互補提升整體效能,即體現“絕長補短”的思想()。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成語詞典》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在《絕長補短》這個詞中,包含了許多有趣的元素。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意思。《絕長補短》是一個成語,指通過適當的補救措施來解決短闆問題,使整體得到平衡發展,更好地發揮作用。
接下來,讓我們來拆分《絕長補短》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該詞的第一個字是“絕”,它的部首是“纟”,共有11個筆畫。第二個字是“長”,它的部首是“長”,也是11個筆畫。第三個字是“補”,它的部首是“衤”,有6個筆畫。最後一個字是“短”,它的部首是“矢”,共5個筆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它起初用于形容音樂和婦女,後來則被引申為一種修短合一的智慧和策略,用于各種實際問題的解決。
關于《絕長補短》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可以寫作「絕長補短」,與簡體字保持基本一緻。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每個字的字形可能有輕微變化,但基本結構和構造并未改變。在《絕長補短》中,每個字的字形都與現代寫法相似。
下面是一個關于該成語的例句:他擅長協調團隊中不同成員的優劣之處,絕長補短,使整個團隊更加強大而高效。
除了《絕長補短》這個成語外,還有其他與之相關的詞彙。例如,組詞可以有“絕招”、“補救”、“修短合一”等。它們都與解決問題、克服缺點、實現平衡發展相關。近義詞可以有“補缺”、“補短”、“調和”等。這些詞語都描述了通過彌補短闆來實現整體平衡的行為。反義詞可以有“絕優”、“得過且過”、“不折不扣”等,這些詞與彌合不足相反,強調追求卓越、拒絕妥協。
通過了解《絕長補短》這個成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代漢字寫法和示例句,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并豐富我們的漢語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