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奔馳騰躍極其迅速。 漢 趙晔 《吳越春秋·阖闾内傳》:“ 慶忌 之勇,世所聞也。筋骨果勁,萬人莫當,走追奔獸,手接飛鳥,骨騰肉飛,拊膝數百裡。” 清 錢謙益 《兵使慈溪馮公進秩督學福建叙》:“ 吳中 一旅之師,從公於邁,莫不皆骨騰肉飛,髮植如竿,欣欣焉有吞胡滅虜之氣。”
(2).形容神魂颠倒。《隋書·地理志中》:“ 齊郡 舊曰 濟南 ,其俗好教飾子女淫哇之音,能使骨騰肉飛,傾詭人目。”
“骨騰肉飛”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ǔ téng ròu fēi,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形容動作迅猛敏捷
指身體騰躍或奔馳時極其迅速、矯健,常用于描寫人或動物的敏捷姿态。
例句:
《吳越春秋》中記載:“走追奔獸,手接飛鳥,骨騰肉飛,拊膝數百裡。”
明代《東周列國志》形容慶忌“骨騰肉飛,走逾奔馬,矯捷如神”。
引申為神魂颠倒
後衍生出比喻心神被強烈吸引、難以自持的狀态。
例句:
《隋書·地理志》提到齊郡風俗:“其俗好教飾子女淫哇之音,能使骨騰肉飛,傾詭人目。”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引申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吳越春秋》原文。
《骨騰肉飛》是一個成語,意指人或動物死後屍體被腐爛飛散的景象。通常用來描述疾病、災難或戰争中大量死亡的情景。
《骨騰肉飛》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如下:
- 骨:骨頭部首,8畫
- 騰:肉字旁,15畫
- 肉:肉字旁,6畫
- 飛:飛字旁,9畫
《骨騰肉飛》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左傳·襄公十四年》:“是歳也,骨騰于野,肉飛于市。”意為“那一年,屍骨飄散在野外,屍肉四處飛揚。”這個成語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戰争的慘烈場景。
《骨騰肉飛》的繁體寫法為「骨騰肉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成語《骨騰肉飛》的寫法為「骨騰肉飛」。
1. 在那場災難中,屍橫遍野,骨騰肉飛,讓人心生恐懼。
2. 曆史上發生過許多戰争,每場戰争中都有無數的戰士骨騰肉飛。
1. 骨頭、騰雲駕霧、肉體、飛翔。
2. 骨瘦如柴、肉麻、騰空、飛速。
1. 屍橫遍野
2. 屍骨遍野
3. 屍骨滿地
1. 安詳祥和
2. 井然有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