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欄杆。 漢 班固 《西都賦》:“攀井幹而未半,目眴轉而意迷,舍櫺檻而卻倚,若颠墜而復稽。” 漢 張衡 《西京賦》:“伏櫺檻而頫聽,聞雷霆之相激。”《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櫺檻邳張,鉤錯矩成。” 李善 注引 薛綜 曰:“櫺檻,臺上欄也。”
"棂檻"(líng jiàn)是古代漢語中描述建築結構的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釋義
指建築物上的欄杆,特指高台或樓閣的圍欄。這一概念在漢代文學作品中多次出現,例如班固《西都賦》中"舍棂檻而卻倚",張衡《西京賦》中"伏棂檻而頫聽"等,均用于描繪憑欄遠眺或俯聽的動作場景(,)。
結構特征
詞中"棂"原指窗格紋飾,"檻"即欄杆,組合後可能暗示欄杆帶有雕花或格栅裝飾,常見于亭台樓閣的觀景處。如《景福殿賦》"棂檻邳張,鉤錯矩成"便描述了欄杆錯落有緻的裝飾性結構()。
文獻注解
唐代李善注《文選》時引薛綜的解讀:"棂檻,臺上欄也",進一步明确其作為高台護欄的功能定位(,)。
現代應用
該詞現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研究或古建築領域,用于描述傳統建築中的欄杆形制。
建議對具體古籍中的用法感興趣者,可參考《西都賦》《西京賦》原文及相關注釋文獻。
《棂檻》(líng ji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紗窗門扇的窗棂和門檻”。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棂”(líng)和“檻”(jiàn)。
“棂”字的部首是“木”,它由6個筆畫組成;“檻”字的部首也是“木”,由12個筆畫組成。
“棂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建築結構。在古代,室内房屋中常有紗窗門扇,用于遮擋風雨和蟲蟻。而窗戶上的橫框和門口的短木闆就被稱為“棂檻”。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紗窗門扇本身。
《棂檻》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櫺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些變化。根據《康熙字典》,《棂》字的古字形為「玲」加上木的構造,表示一個小玲珑的裝飾物;《檻》字的古字形為「柬」加上木的構造,表示鞍前牛脖子上放衡器的橫木。
1. 清晨,陽光透過紗窗的棂檻,灑在地闆上,給房間增添了一份溫馨。
2. 窗外的風吹過棂檻,悄無聲息地進入了房間。
1. 窗棂(chuāng líng):窗戶上的橫木。
2. 門檻(mén jiàn):門口的短木闆。
3. 紗窗(shā chuāng):用紗或其他細軟材料制成的窗戶遮擋物。
1. 緣台(yuán tái):亦指門檻、門檐。
2. 窗台(chuāng tái):亦指窗戶前面的檻石。
開放式(kāi fàng shì):指沒有門檻、限制的、開放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