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宦學的意思、宦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宦學的解釋

謂學習仕宦所需的各種知識。《禮記·曲禮上》:“宦學事師,非禮不親。” 鄭玄 注:“宦,仕也。” 孔穎達 疏引 熊安生 曰:“宦謂學仕官之事,學謂習學六藝。”《漢書·遊俠傳·樓護》:“ 樓護 字 君卿 , 齊 人……長者鹹愛重之,共謂曰:‘以 君卿 之材,何不宦學乎?’繇是辭其父,學經傳,為京兆吏數年,甚得名譽。”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棄衰色而廣欲,非宦學而遠遊者,蕩人也。”《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成長教示中又分為二:初明奬教禮儀,後説婚嫁宦學。” 宋 王安石 《廣西轉運使孫君墓碑》:“君孤童子,徒步宦學,終就立,為朝廷顯用。”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宦學遐士,去留殆難自由,稱心而言,無嫌參差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宦學"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士人為了出仕為官而同時學習相關的行政事務技能(宦)與經典學術知識(學)的過程。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語素分解與基本釋義

    • 宦:本義指學習仕宦所需的事務,引申為做官、官吏。《漢語大詞典》釋“宦”有“學習官吏的事務”之義(《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1413頁)。
    • 學:指學習、研習,特指學習經典、文獻、禮樂等文化知識。
    • 合義:“宦學”即“學習仕宦之事與學術知識”,是為擔任官職做準備的雙重學習活動(《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816頁)。
  2. 曆史語境與出處

    該詞最早且最經典的出處是儒家典籍《禮記·曲禮上》:

    “宦學事師,非禮不親。”

    漢代鄭玄注:“宦,仕也;學,或為‘效’。” 唐代孔穎達疏:“‘宦學事師’者,熊氏雲:‘宦謂學仕官之事,學謂習學六藝。’”(《禮記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影印,1980年,第1231頁)。

    此句表明,“宦學”是弟子跟隨老師學習做官所需實務(如文書、律令、禮儀)和六藝等文化知識的行為,且強調在此過程中需遵循禮制以維系師生關系。

  3. 教育模式特征

    • 仕途導向:核心目标是培養合格的官員(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宦”字條)。
    • 知行結合:融合了理論知識(“學”)與實踐技能(“宦”)的綜合性教育(《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一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9頁)。
    • 師承關系:通常需“事師”,即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學習與實踐。
  4. 現代理解與使用

    “宦學”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用,屬于曆史詞彙。其意義需置于古代選官制度(如察舉制、科舉制前期)和貴族/士人教育背景下理解。它反映了古代知識分子入仕前需接受系統、綜合性訓練的特點(《中國古代官制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45頁)。

主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宦學”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指學習與仕宦(做官)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由“宦”(官吏)與“學”(學問)組成,意為學習做官所需的知識體系,包括行政實務、禮法規章、六藝(禮、樂、射、禦、書、數)等。


經典出處與結構分析

  1. 《禮記·曲禮上》最早記載:“宦學事師,非禮不親。”

    • “宦”指學習仕途事務,“學”指研習六藝,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
    • 漢代鄭玄注:“宦,仕也”,孔穎達進一步解釋“宦”為學為官之道,“學”為禮樂等傳統技藝。
  2. 曆史實例

    • 《漢書》提到樓護因才能被勸“宦學”,後成為官吏并獲聲譽。
    •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批判“棄衰色而廣欲,非宦學而遠遊”的行為,側面反映宦學對修身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與延伸含義


“宦學”既包含古代官員培養體系中的知識學習,也隱含官場生存的實踐經驗。其核心文獻源于《禮記》,并在後世史書、子書中延續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熬不住不礙事不巧才時慘舒草寮昌門讒言三至,慈母不親嘲轟籌筯傳入出淺入深村巷大朞單線聯繫稻粱大威電路定冊鬥獰恩霈飛閣烽火相連豐中伏膺告天鳥衮阙喝命胡宮回避狐狸尾巴矯矯不群解剖室矜人決判抗迹砍殺課本肯分累蘇積磈臨飨馬蠅梅漿明輝輕單器用容光煥發鬙鬡燒除守玄舒急索诃世界透露脫易蓊欝文火卧褥香爐下門歆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