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宦学的意思、宦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宦学的解释

谓学习仕宦所需的各种知识。《礼记·曲礼上》:“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郑玄 注:“宦,仕也。” 孔颖达 疏引 熊安生 曰:“宦谓学仕官之事,学谓习学六艺。”《汉书·游侠传·楼护》:“ 楼护 字 君卿 , 齐 人……长者咸爱重之,共谓曰:‘以 君卿 之材,何不宦学乎?’繇是辞其父,学经传,为京兆吏数年,甚得名誉。”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弃衰色而广欲,非宦学而远游者,荡人也。”《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成长教示中又分为二:初明奬教礼仪,后説婚嫁宦学。” 宋 王安石 《广西转运使孙君墓碑》:“君孤童子,徒步宦学,终就立,为朝廷显用。”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宦学遐士,去留殆难自由,称心而言,无嫌参差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宦学"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士人为了出仕为官而同时学习相关的行政事务技能(宦)与经典学术知识(学)的过程。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语素分解与基本释义

    • 宦:本义指学习仕宦所需的事务,引申为做官、官吏。《汉语大词典》释“宦”有“学习官吏的事务”之义(《汉语大词典》第3卷,第1413页)。
    • 学:指学习、研习,特指学习经典、文献、礼乐等文化知识。
    • 合义:“宦学”即“学习仕宦之事与学术知识”,是为担任官职做准备的双重学习活动(《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16页)。
  2. 历史语境与出处

    该词最早且最经典的出处是儒家典籍《礼记·曲礼上》: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汉代郑玄注:“宦,仕也;学,或为‘效’。” 唐代孔颖达疏:“‘宦学事师’者,熊氏云:‘宦谓学仕官之事,学谓习学六艺。’”(《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1231页)。

    此句表明,“宦学”是弟子跟随老师学习做官所需实务(如文书、律令、礼仪)和六艺等文化知识的行为,且强调在此过程中需遵循礼制以维系师生关系。

  3. 教育模式特征

    • 仕途导向:核心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官员(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宦”字条)。
    • 知行结合:融合了理论知识(“学”)与实践技能(“宦”)的综合性教育(《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 师承关系:通常需“事师”,即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学习与实践。
  4. 现代理解与使用

    “宦学”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用,属于历史词汇。其意义需置于古代选官制度(如察举制、科举制前期)和贵族/士人教育背景下理解。它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入仕前需接受系统、综合性训练的特点(《中国古代官制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45页)。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宦学”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指学习与仕宦(做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由“宦”(官吏)与“学”(学问)组成,意为学习做官所需的知识体系,包括行政实务、礼法规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


经典出处与结构分析

  1. 《礼记·曲礼上》最早记载:“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 “宦”指学习仕途事务,“学”指研习六艺,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 汉代郑玄注:“宦,仕也”,孔颖达进一步解释“宦”为学为官之道,“学”为礼乐等传统技艺。
  2. 历史实例

    • 《汉书》提到楼护因才能被劝“宦学”,后成为官吏并获声誉。
    •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批判“弃衰色而广欲,非宦学而远游”的行为,侧面反映宦学对修身的重要性。

使用场景与延伸含义


“宦学”既包含古代官员培养体系中的知识学习,也隐含官场生存的实践经验。其核心文献源于《礼记》,并在后世史书、子书中延续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案省白报纸拔解剥辱暴贼便孽标手钱布草财政补贴枨子船民簇蚕敦率梵居浮客勾针寡恩郭李寒月淮汭缓急相济阛闾唤铁火蚕绵火烖见怪非怪骄猜脚驴九津椐椐强强看席老泪纵横聊斋志异留君子落泪猛厉麪杖南亩毗陵辟雍颇胝迦乾洗凄哽轻徤青茁亲类求偶趋发鋭旅蓐母撒拉善恶埏镕邵杜什刹海说听万念俱寂壝墙魏王瓠威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