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武帝 時巧匠 丁绶 制作的一種香爐,可使爐體經常保持平衡,便于置之褥中,故名。 南朝 梁 殷芸 《小說》卷一:“ 武帝 時, 長安 巧手 丁綬 者,為恒滿燈,七龍五鳳,雜以芙蓉、蓮藕之奇。又作卧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 房風 ,其法後絶,至 綬 始更為之。機環運轉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緻之被褥,故以為名。”事亦見《西京雜記》卷一,惟“丁綬”作“丁緩”。
“卧褥香爐”有兩種不同層面的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記載綜合理解:
基本定義
指漢武帝時期巧匠丁緩(或作“丁绶”)發明的一種平衡香爐,又名“被中香爐”或“香薰球”。其核心特點是内置機械裝置(如常平架),無論外部如何傾斜,爐體始終保持水平,可安全置于被褥中熏香。
技術原理
通過“機環運轉四周”的結構設計,利用重力平衡原理,實現爐體穩定。這種工藝在古代被視為精巧的發明,後一度失傳。
部分文獻(如)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在舒適環境中安享富貴”,以“卧褥”象征安逸的居所,“香爐”代表奢華生活。但此用法較罕見,且主要見于現代網絡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
建議:若用于學術場景,建議優先采用器物本義,并參考《西京雜記》等原始文獻;若涉及比喻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卧褥香爐》是一個成語,由四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卧 - 部首:卩,筆畫:5
褥 - 部首:衤,筆畫:10
香 - 部首:禾,筆畫:9
爐 - 部首:火,筆畫:8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相傳,漢代的一位官員丁悅和他的朋友關呂共同參加了科舉考試。考試結束後,丁悅回到家中卧床休息,而他的朋友關呂則在旁邊點起了香爐熏香。丁悅感到非常舒適和惬意,因此形容這種享受舒適的狀态為“卧褥香爐”。
在繁體漢字中,成語《卧褥香爐》的寫法為「臥褥香爐」。
根據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成語《卧褥香爐》的寫法略有不同。具體來說,其中的“卧”字會寫作“臣 寸 彡”三個部分組合,“褥”字會寫作“衣 阜 西 匕”四個部分組合,“香”字會寫作“良 廣 木 凡”四個部分組合,“爐”字會寫作“火 彡”兩個部分組合。
以下是一些關于《卧褥香爐》的例句:
1. 忘卻紛擾,宛如卧褥香爐,心境甯靜舒適。
2. 在閑暇的午後,我就喜歡卧褥香爐,享受甯靜的時光。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卧床、褥子、香氣、香爐等。
較為近義的成語有:清閑自在、舒適惬意、安居樂業。
反義的成語可以是:忙碌勞累、躁動不安、不得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