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上奏章。《水浒傳》第八一回:“神機軍師 朱武 道:‘兄長昔日打 華州 時,嘗與 宿太尉 有恩。此人是箇好心的人。若得本官於天子前早晚題奏,亦是順事。’”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門職掌》:“其餘大小衙門,遇有應題奏事情,皆先關白司禮監掌印秉筆隨堂而始行。”《天雨花》第五回:“ 維明 道:‘ 潘慧修 法當立決,且收禁,候咨部題奏。’”
(2).題本、奏本的并稱。《明會典·通政使司·開拆實封》:“ 正德 六年奏準各處撫按官,題奏到司,隨即封進,不許遲留,副本亦要隨本封實。”《清會典·禮部十三·督催所》:“掌催四司題奏咨存之件,而督以例限。”
即題湊。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三墳補逸下》:“ 王伯厚 《困學紀聞》引《皇覽冢墓記》雲,﹝ 漢明帝 時﹞符節令 宋元 上言, 秦昭王 與 呂不韋 好書,皆以書葬。王至尊, 不韋 久貴,冢皆以黃腸題奏,處地高燥未壞,臣願發 昭王 不韋 冢。”參見“ 題湊 ”。
“題奏”是明清時期官員向皇帝呈遞文書的特定形式,其含義和制度演變如下:
上奏章
指臣子向皇帝提交書面報告,内容涵蓋政務彙報、建議或請示。例如《水浒傳》提到通過題奏獲得天子恩準。
題本與奏本的合稱
《明會典》《清會典》等典章制度中均有題奏流程的記載,印證其作為政務運作核心環節的地位。
《題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題字的聲旁是是,義旁是是,得益部首是口,總筆畫是9;奏字的聲旁是奏,義旁是欠,得益部首是女,總筆畫是12。
《題奏》一詞來自古代文獻和文化語境。在古代,為了紀念或慶祝某個事件,人們常常會譜寫一首花鼓曲或樂曲,作為表演的主題。這首曲子就被稱為“題奏”,在文化藝術領域具有一定的曆史意義。
《題奏》的繁體字為「題奏」。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題奏》為例,古代漢字的寫法為「題奏」,字形與繁體字相似,較為繁複。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由繁體字簡化而來,形成了現代漢字的寫法。
1. 他精心準備了一場演唱會,《題奏》是他的最新創作。
2. 這首《題奏》表達了藝術家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1. 題目(tí mù):指針對某一主題進行提出、要求或寫文章、創作等。
2. 奏樂(zòu yuè):指演奏樂器或展示音樂藝術。
近義詞:曲題、奏曲。
反義詞:樂章、序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