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河燈的意思、放河燈的詳細解釋
放河燈的解釋
舊俗于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夜,燃蓮花燈于水上以燭幽冥,謂之“放河燈”。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七月十五日,諸寺建盂蘭盆會,夜於水次放燈,曰放河燈。”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放河燈》:“ 運河 二閘,自端陽以後遊人甚多,至中元日例有盂蘭會……晚間沿河燃燈,謂之放河燈。”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中元》:“每歲中元建盂蘭道場,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内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計。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千盞,隨波上下。”
詞語分解
- 放的解釋 放 à 解脫約束,得到自由:把籠子裡的鳥放了。放膽。放誕。放任。放肆。放歌。放懷。豪放。釋放。 散(刵 ):放工。放假。放學。放晴(陰雨後轉晴)。 帶牲畜到野外去吃草:放牧。放羊(亦喻任其自由行動,放
- 河燈的解釋 舊時 北京 中元節夜沿 運河 所放之燈。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中元》:“每歲中元建盂蘭道場,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内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計。”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
網絡擴展解釋
“放河燈”是中國傳統民俗活動,具有祭祀與祈福的雙重含義。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這一詞語:
一、基本定義
“放河燈”指在特定節日(尤其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将蓮花形燈盞放入河流或水域,以燭光引導亡靈、寄托哀思的儀式。其名稱源自“河燈”這一載體,燈體常以紙或荷葉制作,底座放置蠟燭或油燈。
二、曆史起源
- 宗教淵源: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梁武帝時期,佛教僧人在放生池中燃燈為亡靈超度,後逐漸融入道教中元節祭祀活動。
- 民俗化發展:唐宋時期成為民間習俗,明清時期盛行于北京、江南等地,常見于文獻記載(如《帝京景物略》《燕京歲時記》)。
三、核心寓意
- 祭祀亡靈:為水中溺亡的孤魂野鬼照亮幽冥之路,助其轉世投胎,避免滞留人間作祟。
- 祈福消災:生者通過放燈祈求平安順遂,同時象征将厄運隨水流逝。
- 家族追思:部分地區的家庭會在先人忌日放燈,傳遞對逝去親人的悼念。
四、形式演變
- 時間擴展:除中元節外,部分地方在端午節、處暑等節氣也放河燈。
- 文化傳播:隨佛教傳入日本等國家,衍生出類似習俗(如盂蘭盆節放燈)。
附:河燈制作示例
傳統河燈以荷花為原型,底座材質從木片發展為泡沫塑料,燈芯從蠟燭變為電子燈。清代宮廷曾用琉璃制作數千盞河燈,形成“隨波上下”的壯觀景象。
注:如需了解更多曆史文獻記載或地方習俗差異,可查閱《帝京歲時紀勝》《呼蘭河傳》等作品(參考來源:、4、5、6)。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放河燈是一種傳統的習俗,人們在特殊的節日或活動中将裝有蠟燭或燈泡的紙燈放入河流中,以追求好運和祈福。
放河燈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放”、“河”和“燈”。其中,“放”表示放置、釋放的意思;“河”指的是水流、江河;“燈”是用來照明的光源。
放河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和習俗。在古代,人們相信通過将燈放入河流中,可以祛除厄運、祈求家庭安康和幸福。這個習俗逐漸演變成了常見的節慶活動。
在繁體中,放河燈的翻譯為放河燈。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稍有不同。放河燈的古代寫法可以是放河燈。當時的漢字形狀和結構與現代有所差别,但字義相同。
例句:我們在端午節的時候放河燈,祈求平安和好運。
組詞:放置、釋放、祈福、厄運、家庭安康、幸福。
近義詞:放水燈、放水燈。
反義詞:收河燈、收水燈。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