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黄衣的意思、黄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黄衣的解释

(1).黄色的衣服。古代帝王、道士均穿黄色衣服。唐代宦官也穿黄服。《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参见“ 黄冠 ”。《礼记·玉藻》:“﹝君子﹞狐裘,黄衣以裼之。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论语·乡党》:“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杨伯峻 注:“这三句表示衣服里外的颜色应该相称。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裼衣。这里的‘緇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 向 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唐 韩愈 《华山女》诗:“黄衣道士亦讲説,座下寥落如明星。” 唐 白居易 《卖炭翁》诗:“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元年》:“初, 太宗 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黄衣廪食,守门传命而已。”《宋史·太祖纪一》:“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 太祖 身。”参见“ 黄袍 ”。

(2).借指僧道或宦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咸通 中降圣之辰,二教论议,而黄衣屡奔。上小不懌,宣下令后辈新入内道场,有能折衝浮图者,许以自荐。”《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冬,十月,戊午,设贤良方正直言极諫、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於教化等科” 元 胡三省 注:“此所谓制举也。时詔应天下诸色人中,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詔。”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食货》:“ 中宗 时,黄衣乃二千员,外置千员。”

(3).用以酿酒和制酱用的蒸熟的淀粉制品在发酵过程中表面所生的霉尘。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酱法》:“《食经》‘作麦酱法’:小麦一石,渍一宿,炊。卧之,令生黄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黄蒸》﹝集解﹞引 苏恭 曰:“黄蒸,磨小麦粉拌水和成饼,麻叶裹,待上黄衣,取晒。”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黄衣”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黄色服饰的象征意义

  1. 身份标识
    指代古代帝王、道士、宦官等特定群体穿着的黄色衣物。黄色在古代被视为尊贵之色,帝王服饰常以黄色彰显权威(),而道士的黄衣则与道教文化中的五行观念相关()。唐代宦官亦穿黄服,形成身份象征()。

  2. 借代群体
    通过服饰颜色引申为对僧道、宦官的代称。例如五代文献《唐摭言》中“黄衣屡奔”即指宦官()。


二、酿造与制酱术语

指蒸熟淀粉类物质(如小麦)在发酵过程中表面生成的黄色霉尘。北魏《齐民要术》记载“令生黄衣”即描述此现象(),明代《本草纲目》进一步说明其用于制酱()。


三、动物学名称

黄衣是蜻科昆虫的一种,学名Pantala flavescens,特征包括:


四、文学与历史用例

唐代韩愈诗句“黄衣道士亦讲说”直接以黄衣指代道士(),而《礼记》中“黄衣黄冠而祭”则反映古代祭祀礼仪中的服饰制度()。


以上内容综合了语言学、历史文献及生物学释义,若需进一步了解某类含义的细节,可参考相关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黄衣的意思

黄衣是指颜色为黄色的衣物。在不同的语境下,黄衣还可以代表特定的职业、身份或者象征意义。

拆分部首和笔画

黄衣的拆分部首是⻤衤(衤旁),它共有5画。

来源

黄衣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时候,衣物的颜色有严格的规定,黄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与象征意义。

繁体

黄衣的繁体字为黃衣。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黄衣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可根据具体的古代文献进行研究和了解。

例句

1. 他穿着一件鲜艳的黄衣,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2. 农民们在田间劳作,他们虽然满身黄土,但一身黄衣的色彩给人一种希望和生机的感觉。

组词

黄衣可以组成一些相关词语,如:黄衣飞鹤(指自称为黄衣教众的人)、黄衣侍者(指一些特定宴会或场合中穿黄衣的服务员)等。

近义词

与黄衣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金衣、黄袍等。

反义词

与黄衣意思相反的词语为非黄衣,也就是其他颜色的衣物,如白衣、蓝衣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