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瘦的臉。借指貧弱、年老者。《莊子·列禦寇》:“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 商 之所短也。” 成玄英 疏:“頭面黃瘦而馘厲。” 宋 蘇轼 《東坡志林·遊士失職之禍》:“向之食於四公子、 呂不韋 之徒者,皆安歸哉?不知其能槁項黃馘以老死於布褐乎?” 明 李贽 《大臣傳四·文彥博》:“君子固樂於嚮用矣,彼小人者獨肯甘心老死于黃馘乎?” 康有為 《大同書》己部第一章:“故豐年而兒號寒,有業而妻啼飢,寡母倚門而黃馘,老翁曝日而無衣。”
“黃馘”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根據現有資料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單字拆分:
使用提示:
示例語境:
“連年災荒,百姓皆面呈黃馘,步履蹒跚。”——此類描述多用于強調困苦境遇中人的羸弱狀态。
《黃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獻祭用的黃白色牲畜。
黃馘的部首是『黃』,筆畫數為13。
《黃馘》一詞源自于古代中國,這是一種古代祭祀的儀式: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人們會将獻祭用的黃白色牲畜供奉給神明。
《黃馘》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黃馘』。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但《黃馘》的基本形狀保持一緻。古代漢字的筆畫結構相對簡單,書寫方式有所變化。
1. 在古代,人們經常舉行黃馘儀式以祭祀神靈。
2. 黃馘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一。
馘伐、馘死、馘首、黃牲之馘。
祭祀、供奉、獻祭。
保留、保存、保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