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谏的意思、納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谏的解釋

(1).接受規勸。多指君主接受臣下進谏。《國語·晉語八》:“納諫不忘其師,言身不失其友。” 唐 陸贽 《貞元九年大赦制》:“納諫如響,任賢勿疑。” 金 王若虛 《臣事實辨》:“臣以進言為忠,君以納諫為聖。”《前漢書平話》卷中:“任用賢士,納諫如流。”《清史稿·高宗紀》:“ 錦縣 生員 金從善 ,以上言建儲立後,納諫施德,忤旨,論斬。”

(2).向君主進谏。 漢 荀悅 《漢紀·昭帝紀》:“及王之徵也, 吉 遂 又數納諫,王不能用,遂至於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納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à jiàn,其核心含義是接受規勸或建議,尤其指君主接納臣下的進谏,後也泛指尊長或領導者聽取他人的意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詞義構成

    • “納”指接受、采納(如接納、采納);
    • “谏”指規勸、忠告(如進谏、勸谏)。
      組合後意為“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并付諸行動”。
  2. 應用場景
    最初用于描述古代君主聽取臣子的建議,例如唐太宗因“納谏”開創貞觀之治;後延伸至現代,泛指領導者或普通人接受他人的合理建議。


二、曆史與文獻記載

  1. 古籍中的用例

    • 《國語·晉語八》:“納谏不忘其師,言身不失其友。”
    • 《北史·于栗磾傳》:“自古明王聖主,皆虛心納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
      這些記載強調“納谏”是明君治國的重要品質。
  2. 曆史實例
    唐太宗以“納谏如流”著稱,通過接受魏徵等臣子的谏言,修正政策,穩定政權,成為典範。


三、現代引申與使用

  1. 廣義延伸
    現代語境中,“納谏”不僅限于君臣關系,還可用于職場、團隊管理等場景。例如:“優秀的領導善于納谏,從團隊意見中汲取智慧。”。

  2. 反義詞與近義詞

    • 反義詞:剛愎自用、一意孤行;
    • 近義詞:從善如流、廣開言路。

四、注意事項


通過以上解釋可以看出,“納谏”不僅是曆史典故中的治國策略,也是現代社會中值得推崇的溝通态度。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國語》《北史》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納谏》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納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接受忠言勸告”或“聽從谏言。”

拆分部首和筆畫

《納谏》這個詞的第一個漢字是“納”,拆分部首為“纟”,它的總筆畫數為6。第二個漢字是“谏”,拆分部首為“讠”,它的總筆畫數為7。

來源

《納谏》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中。在古代中國,官員們的職責就是奉行君主的旨意,并要及時向君主獻策,提出忠言。因此,《納谏》這個詞就産生了。它強調了一個人作為官員應該勇于接受别人的忠告建議,以便更好地為國效力。

繁體

《納谏》這個詞的繁體字為《納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以《納谏》這個詞為例,它們的古代寫法是:納-絮-羊,谏-言-賤-湊。

例句

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必須懂得納谏,充分尊重下屬的意見。

組詞

納悶、納涼、納澀、納聘、谏诤等。

近義詞

接納忠言、采納勸告、聽從忠告、接受勸告。

反義詞

拒絕忠告、不聽勸告、不顧忠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