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侍臣的意思、侍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侍臣的解釋

[near official as servant under a feudal sovereign] 皇帝左右的近臣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翺三事》

詳細解釋

侍奉帝王的廷臣。《儀禮·燕禮》:“凡公所酬既拜,請旅侍臣。” 唐 李商隱 《漢宮詞》:“侍臣最有 相如 渴,不賜金莖露一杯。” 宋 曾鞏 《上歐陽舍人書》:“朝夕出入左右,侍臣之任也。” 明 何景明 《劉德徵上陵還有贈》詩:“先帝侍臣零落盡, 泰園 宮草日霏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侍臣”指古代侍奉帝王的廷臣,通常指在皇帝身邊擔任近侍或參與日常事務的官員。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侍臣是封建時代直接服務于君主的官員,職責包括日常隨侍、文書處理或禮儀輔助等。該詞由“侍”(侍奉)和“臣”(臣子)組成,強調其與君主的近距離關系。

  2.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儀禮·燕禮》提到“請旅侍臣”,表明侍臣在禮儀場合中的角色。
    • 唐代李商隱《漢宮詞》以“侍臣最有相如渴”暗喻侍臣的處境。
    • 宋代曾鞏在書信中描述“侍臣之任”為“朝夕出入左右”,凸顯其日常隨侍性質。
  3. 職能與地位
    侍臣多為文官,可能參與起草诏書、記錄帝王言行或傳達旨意,如明代崔銑記載的“西洋珠于侍臣”案例,反映其受賞賜的資格。

  4. 相關延伸
    該詞在不同朝代的具體職能可能變化,但核心始終圍繞“近臣”身份。例如,明代何景明詩中“先帝侍臣零落盡”暗含侍臣與君主的緊密聯繫及時代變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侍臣的官職名稱或職能差異,可參考《儀禮》《漢宮詞》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侍臣

侍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侍(shì):由人(亻)和從(從)組成,是一個意思是“跟隨”的字。表示侍候、服侍、陪伴等意思。

臣(chén):由臣(臣)這個部首和隹(隹)這個偏旁組成,是一個意思是“臣子”的字。表示聽從、歸順、服從等意思。

侍臣是古代官員中侍奉君主的臣子,負責侍奉、照顧、輔助君主。他們通常是皇帝的親信或重要官員,擔負着重要的政治、軍事和禮儀職責。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寫作侍臣。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但侍臣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與今天基本相同。

例句:

1. 楊侍臣一直忠心侍奉皇帝,受到君主的賞識和信任。

2. 李侍臣負責輔佐皇帝處理國家政務,功績卓著。

組詞:侍衛、侍從、侍候、侍奉

近義詞:仆人、隨從、宦官

反義詞:君主、公主、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