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衰薾 ”。衰弱疲倦。 宋 梅堯臣 《和宋中道喜至次用其韻》:“自惟體衰薾,寧堪事艱辛。” 宋 王安石 《與耿天骘書》之一:“歲月如流,日就衰苶。” 清 馮桂芬 《上林督部師書》:“年才四十而衰苶如五六十,雖驟畀以千裡之寄,已覺精力不能推行,矧其大者乎?”
“衰苶”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宋代文獻用例:
異體寫法: 該詞亦寫作“衰薾”,二者為異體關系,含義相同。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衰弱”“疲憊”“萎靡”等更通用的詞彙。
注:由于該詞生僻,不同資料對讀音的标注可能存在差異,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
《衰苶》(shuāi yě)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衰落、凋零。
《衰苶》的部首是⺼( ròu)和⺁ (ǎi),共有12個筆畫。
《衰苶》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苶”是春秋時期的一種植物,“衰”是由“彗”和“日”組成。《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日光之傷于植物也,征衰也。”表示植物因受到日光照射而枯萎、凋謝,引申為衰落、凋零的意思。
《衰苶》的繁體字為《衰苗》。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有時候會把“衰苶”寫成删省的形式,例如:“衰”寫成“韭”,“日”寫成“曰”,組合成“韭曰”。
1. 政局動蕩,國家每況愈下,陷入了一片衰苶的境地。
2. 那座廢棄的村莊已經變成了一片衰苶的景象,破爛不堪。
衰敗、衰老、衰退、凋衰、衰亡、衰落。
凋零、消亡、敗落、頹敗、衰敗。
興盛、繁榮、昌盛、發達、興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