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求其全备。 汉 班固 《白6*虎通·考黜》:“君幼稚唯考不黜者何?君子不备责童子焉。” 明 李贽 《杂述·豫约》:“但有一能,即为贤者,岂容备责?”
(2).谓广为索求。《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四年》:“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自歷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备责汉语 快速查询。
“备责”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及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备”在《说文解字》中解作“慎也”,引申为全面、完整之意,《汉语大词典》收录其“完全具备”义项;“责”本义为“求也”,《古代汉语词典》载有“要求、责备”等引申义。二字组合形成动补结构,字面可理解为“全面要求”或“完备追责”。
二、文献释义 该词可见于古代政论典籍,《资治通鉴·汉纪》注疏中“备责百官”即指系统性地督察官员履职情况。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将其释为“全面追究责任”,特指对事务各环节进行系统性问责。
三、语用特征 在司法文书中常见作“备责程序”,指通过完备的问责机制确保制度执行。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常识》中指出,这类复合词体现了汉语由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的构词规律,具有鲜明的文言色彩。
“备责”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求其全备
指对人或事物要求全面、完备,强调不遗漏任何方面。例如《白虎通·考黜》中提到“君子不备责童子焉”,意为不苛求孩童具备所有能力。
广为索求
指广泛地寻求或索取。如《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备责天下山川之图”,即大规模收集地理资料。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资治通鉴》相关章节。
闇门柏翎儿邦畿宾阼亳宫蟾桂潮黏黏痴车螭虎赤缇吹花嚼蕊啐醴寸丝半粟呆憨锭子油度量返棹凫伏改路高阜韩子卢黑地昏天火聚火鸦饯岁兼优竞火树九肋珂马赖子劳慰联运料槽流寓落可的煤仓秘恡慕声耐旱南洪北孔钳盖入马三淫实科绶带手锯死霸嗣述索郎头状花序土着婉晦唯理论猬毛微少问事杖象辂消涣小手儿邪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