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蕩滅的意思、蕩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蕩滅的解釋

掃除;消滅。《漢書·諸侯王表》:“姗笑三代,盪滅古法。” 明 唐順之 《牌》:“示仰 舟山 倭 夷人等,爾輩竊據彈丸一隅之地,若朝廷動調大兵,即時盪滅,何足為難!”


毀滅;消滅。 宋 司馬光 《河東節度使潞國文公先廟碑》:“及 秦 ,非笑聖人,蕩滅典禮,務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無敢營宗廟者。” 清 顧炎武 《登岱》詩:“ 羲 黃 與 堯 舜 ,蕩滅同雲煙。”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周三》:“﹝ 周三 ﹞拱手笑曰:‘蒙重託,妖類已蕩滅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蕩滅"是一個漢語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徹底地消滅、清除幹淨,使之完全消失或毀滅。它強調毀滅的徹底性和不留痕迹。

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研究對其含義的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

    • 徹底消滅;完全清除。 指将某事物(尤其是負面或敵對的事物)完全、幹淨、徹底地摧毀或根除,不留任何殘餘。
    • 掃蕩淨盡;毀滅殆盡。 帶有強力掃除、清除一切的含義,常用于描述對勢力、痕迹、影響等的強力消除。
  2. 構詞與語義分析:

    • 蕩: 本義有搖動、洗滌、清除、毀壞、放縱等含義。在“蕩滅”一詞中,主要取其“清除、掃蕩、毀壞”之意,強調動作的力度和範圍(掃蕩式清除)。
    • 滅: 本義指熄滅、消亡、消失、使不存在。在“蕩滅”一詞中,取其“使消失、使消亡”之意,強調結果的徹底性(完全消失)。
    • 組合義: “蕩”與“滅”兩個語素結合,形成并列或遞進關系,共同強化了“徹底清除、完全毀滅”的核心語義。即通過強力掃蕩的方式,達到使其完全消失、不複存在的目的。
  3. 用法特點:

    • 對象: 常用于描述對敵對勢力、罪惡、禍患、痕迹、影響、舊制度等抽象或具體負面事物的強力清除。例如:
      • 蕩滅敵寇(徹底消滅敵人)。
      • 蕩滅奸邪(徹底清除奸惡勢力)。
      • 蕩滅禍亂(徹底平息禍亂)。
      • 蕩滅痕迹(徹底清除痕迹)。
    • 語體: 多用于書面語,帶有一定的莊重、嚴肅或強調徹底性的色彩。
    • 程度: 強調程度極深、結果徹底,不留任何餘地。
  4. 近義詞辨析:

    • 消滅: 泛指使消失、滅亡,是更通用的詞,程度不一定像“蕩滅”那樣強調徹底掃蕩。
    • 殲滅: 主要指軍事上徹底消滅敵人,對象通常具體(如敵軍),範圍比“蕩滅”窄。
    • 清除: 指掃除幹淨、去掉,程度通常不如“蕩滅”深,對象可以是具體垃圾或抽象障礙。
    • 掃除: 指清除肮髒或障礙物,程度較輕,對象較具體。
    • 滌蕩: 本義是洗滌、清除,引申為清除(社會積弊等),更側重“蕩”的清洗義,與“蕩滅”強調的毀滅性略有不同。
    • 蕩滅 在“徹底性”和“強力掃蕩”的意味上,通常比上述近義詞更強烈。

權威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蕩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蕩滅”指徹底掃除、消滅或毀滅,強調動作的徹底性和破壞性。例如:


二、詞義拆分


三、出處與用例

  1. 古文典籍
    • 《漢書·諸侯王表》:“姗笑三代,盪滅古法。” (指廢除傳統制度)。
    • 明代唐順之《牌》提到調兵“即時盪滅”倭寇,體現軍事上的殲滅。
  2. 文學作品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周三》用“妖類已蕩滅”形容邪祟被徹底清除。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蕩滅”多用于書面或特定語境,如曆史文獻、文學描述,或強調徹底消滅的修辭場景(如“蕩滅病毒”)。其使用頻率較低,更口語化的替代詞包括“消滅”“根除”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聊齋志異》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挨拶卑號貶竄炳然不甘落後長貳翠條存命丹青地鄧家銅山法部訪谘匪獨分工富麗堂皇鋼包槁幹高枕無憂格别郭穴國之四維姑洗寒耕暑耘豪蘇膩柳華辭黃鯉鹄面鸠形家兒幾策結婚證書靜幽幽謹孝勁勇輯譯汲冢古文曠廢狂歡斂獲了解鳴驺磨得開旁引曲證盤繳耆那教蛩聲铨掌日下無雙戎節弱水上知樹屏特權田正條教僞定溫好無家可歸憸士霞石遐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