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的嘴。《詩·小雅·采芑》“約軧錯衡,八鸞瑲瑲” 宋 朱熹 集傳:“鈴在鑣曰鸞,馬口兩旁各一,四馬故八也。”
(2).骨相用語。指人的嘴像馬的嘴,是帝王聖賢的特征之一。 漢 王充 《論衡·骨相》:“傳言 黃帝 龍顔…… 周公 背僂, 臯陶 馬口。”
(3).方言。指尿道口。《醒世姻緣傳》第三九回:“他最苦的是每次小便,那馬口裡面就如上刀山一般的割痛。”
“馬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馬的嘴
指馬的口腔部位,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例如《詩經·小雅·采芑》中提到的“八鸾瑲瑲”,宋代朱熹注釋為“鈴在镳曰鸾,馬口兩旁各一”。
骨相學中的特殊含義
古代相術認為,若人的嘴形類似馬的嘴(寬大方正),則是帝王或聖賢的特征之一。如《論衡·骨相》記載:“臯陶馬口”。
方言中的尿道口
部分地區的方言用“馬口”代指男性尿道口,這一用法可見于《醒世姻緣傳》等文學作品。
其他延伸解釋(需謹慎參考)
有非權威資料提到“馬口”在成語中形容“喧嚣吵鬧”,但此說法未見于主流古籍或詞典,可能為民間引申義。
核心含義為前三點,其中第1、2項屬曆史或文化範疇,第3項為特定方言用法。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論衡》等來源。
馬口是一個漢字詞語,有多個意思。一般可以指馬的嘴巴和口腔,也可以表示人與馬溝通的方式與方法。此外,馬口還可以指馬匹之間的相互比試和交戰。
馬口的部首是馬字旁,拼音為mǎ。馬口的總筆畫數為8畫。
馬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馬”指代馬匹,“口”指代嘴巴。在馬匹飼養和馴養過程中,人們會與馬進行交流,馬口就代表了人與馬之間的溝通方式。
在繁體中,馬口的寫法仍然是「馬口」。
在古代,馬口的字形有所不同。其中一個常見的漢字寫法是「馬口」。此外,也有一些其他變體形式,如「馬(馬)囗(口)」等。
1. 農民用尼龍繩拴住馬口。 2. 騎手輕輕拉緊缰繩,牽住馬口。 3. 戰馬奔騰,馬口間傳來嘶鳴聲。
1. 馬口鐵釘 2. 馬口鈴聲 3. 馬口瘡 4. 馬口涎 5. 馬口服藥
馬口的近義詞:馬嘴、馬喉。
馬口的反義詞:人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