徧計所執自性的意思、徧計所執自性的詳細解釋
徧計所執自性的解釋
佛教語。由于不知諸法本空,而普遍計度,執迷為有,謂之“徧計所執自性”。如繩本非蛇,妄計為蛇。與“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合稱“三性”。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雲何三性?一曰徧計所執自性,二曰依佗起自性,三曰圓成實自性。第一自性,惟由意識周徧計度刻畫而成,若色若空,若自若佗,若内若外,若能若所,若體若用,若一若異,若有若無,若生若滅,若斷若常,若來若去,若因若果,離于意識,則不得有此差别,其名雖有,其義絶無,是為徧計所執自性。”亦省稱“徧計所執性。”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性下》:“最下有唯理論師,以無體之名為實,獨據徧計所執性,以為固然。”
詞語分解
- 自性的解釋 .佛教語。指諸法各自具有的不變不滅之性。 南朝 梁武帝 《淨業賦》:“既除客塵,又還自性。” 唐 寒山 《詩》之二三八:“寄語諸仁者,復以何為懷。達道見自性,自性即如來。” 宋 楊圭 《<金剛般
網絡擴展解釋
“徧計所執自性”是佛教唯識學中的重要概念,屬于“三性”理論之一。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徧計所執自性”指衆生因無明,将虛妄現象執為實有的認知方式。其核心含義是:人們通過意識普遍計度(廣泛思量)、執着于虛幻的分别,将本無自性的現象誤認為真實存在。
二、詞源解析
- 徧計:意為“普遍思量”,指意識對現象進行廣泛分别。
- 所執:指執着于虛妄的認知結果。
- 自性:此處指被錯誤賦予的獨立實在性。
三、核心特點
- 認知錯位:如将繩子誤認為蛇,将因緣和合的現象(依他起性)執為實有。
- 意識構造:通過意識周遍計度,虛構出“色空、自他、因果”等二元對立概念。
- 名實分離:雖有概念名稱,但本質上并無真實對應(“其名雖有,其義絶無”)。
四、與“三性”的關系
在唯識學體系中,它與另外兩性共同構成認知模型:
- 依他起性:現象依因緣暫時顯現;
- 圓成實性:超越分别的真實法性。
五、現實意義
該概念揭示了人類認知的局限性,強調破除對現象世界的執着,與佛教“緣起性空”思想一脈相承。需注意,世俗成語中“固執己見”的釋義(如)是引申義,與佛教原義存在差異。
注:該詞亦簡稱為“徧計所執性”(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徧計所執自性》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意為“廣泛地根據自身特點或性質進行思考和行動”。它強調個體應該通過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和特點來決定自己的思考和行為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徧計所執自性》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徧 (部首:彳)、計 (部首:言)、所 (部首:戶)、執 (部首:手)、自 (部首:自)和性 (部首:心)。它們的筆畫分别是:徧 (13畫)、計 (9畫)、所 (8畫)、執 (9畫)、自 (6畫)和性 (8畫)。
來源和繁體:
《徧計所執自性》這個詞的來源是古代漢語,目前沒有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徧 (彳白飛)、計 (言十寸)、所 (戶斤)、執 (扌寺寸)、自 (自)和性 (心攴)。
例句:
他徧計所執自性,不受外界的影響。
她通過了解自己的特點來徧計所執自性。
組詞:
無法根據《徧計所執自性》這個詞的結構來組詞。
近義詞:
根據該詞意思,近義詞可以是“自我決定”、“本真自我”。
反義詞:
根據該詞意思,反義詞可以是“跟從他人”、“被動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