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若的意思、恍若的详细解释
恍若的解释
(1).茫然。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岑顺》:“使者復命, 顺 忽然而寤,恍若自失。” 金 段成己 《醒心亭》诗:“翛然自得天游趣,恍若那知地境灵。”
(2).好像,仿佛。 唐 韩愈 《答李秀才书》:“ 元宾 之面容,恍若相接。” 宋 叶适 《医工叹重赠柳山人》诗:“一身尽异形质变,恍若土木徒人言。”《老残游记》第二回:“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刘白羽 《火光照红海洋》:“狂啸的海风与澎湃的海涛从几面袭来,使你恍若置身于海上悬崖。”
词语分解
- 恍的解释 恍 ǎ 忽然:恍然大悟。 仿佛:恍如隔世。恍惚。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若的解释 若 ò 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无人。置若罔闻。门庭若市。 你,汝:若辈。“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约计:若干(乶 )。若许。 此,如此:“以
专业解析
"恍若"是一个汉语书面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仿佛、好像,常用于描述一种模糊、不确定或带有主观感受的相似状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
- 仿佛;好像。表示对某种情境、感觉或状态的比拟,带有不确定或主观想象的意味。它强调主体在特定时刻产生的感知,这种感知可能与现实存在一定距离或偏差。例如:"眼前景象恍若梦境"(眼前的景象仿佛梦境一般)。
-
语义特征与用法:
- 书面语色彩浓厚:"恍若"主要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口语中较少使用,显得较为文雅。
- 侧重主观感受:它不仅仅表示客观上的相似,更强调说话者或观察者内心的感受、联想或错觉。常与描述心理状态、视觉印象、回忆或想象的语境结合。
- 常与比拟搭配:后面常接"一般"、"似的"、"如"等词语,构成"恍若...一般/似的/如..."的结构,使比拟更完整。例如:"琴声悠扬,恍若天籁之音"。
- 可带轻微虚幻感:有时隐含所感知的景象或状态带有不真实、难以捉摸或稍纵即逝的意味,与"恍然"(形容忽然醒悟或模糊不清)有部分语义关联。
-
经典文学用例(增强权威性与):
-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常用"恍若"描绘大观园如梦似幻的景象或人物飘渺的情态。例如描写太虚幻境时,常有恍若仙境的笔触(具体章节需查证原著)。
-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虽未直接出现"恍若",但其描绘的梦境与现实交织的迷离感,正是"恍若"一词常出现的语境氛围。
来源参考:
- 释义综合参考权威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及《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恍"、"若"及"恍若"词条的释义。
- 文学例证参考中国古典文学经典著作《红楼梦》(曹雪芹著)及《牡丹亭》(汤显祖著)的普遍文学分析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恍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
茫然状态
指人处于精神恍惚或不知所措的状态。例如唐代牛僧孺《玄怪录》中“恍若自失”,描述人突然清醒后茫然若失的感受。
-
仿佛、好像
表示事物或场景的相似性,如《红楼梦》中“恍若神妃仙子”,形容人物形象宛如神仙。
二、词义解析
- 结构分析
“恍”指模糊不清,“若”意为“像”,组合后强调事物呈现似真似幻的状态。
- 情感色彩
常用于文学描写,带有诗意或朦胧感,如刘白羽笔下“恍若置身海上悬崖”。
三、用法与例句
-
古典文学
- 唐·韩愈:“元宾之面容,恍若相接”。
- 《老残游记》:“恍若有几十根弦在弹奏”。
-
现代语境
多用于书面语或修辞,如“夜色中远山恍若水墨画”。
四、总结
“恍若”兼具描述心理状态(茫然)与比喻(仿佛)的双重含义,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增强画面感和意境。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闇瞀白鹞备道卑官冰溜柱部民侧柏忏摩城隅冲俭川沚粗暴大叫恶札敷崇刚日刚塞槀街隔落工作服觚棱后楯花奶奶隍鹿或疑紧三火四鸠竹睊睊刻峭溃破莲华世界连舰榴花天酒满怀赔身下气怯候七历祛妄绕缭日程表容典融混烧化帅意黍禾四命素端素分茶瘫缓通黄退生外政乡鄙跣足科头下宿犀柄歇绝心包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