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色的罴。《诗·大雅·韩奕》:“献其貔皮,赤豹黄羆。”《尔雅·释兽》“羆如熊,黄白文” 邢昺 疏引 三国 吴 陆玑 曰:“羆有黄羆,有赤羆。”
“黄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基本词义
指黄色的罴(pí)。罴在古代文献中多指棕熊或体型较大的熊类动物,《尔雅·释兽》曾描述“羆如熊,黄白文”,即熊的一种,皮毛呈黄白色条纹状()。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韩奕》:“献其貔皮,赤豹黄罴”,描述诸侯向周王进贡珍稀兽皮的场景,其中“黄罴”特指毛色偏黄的熊类皮毛()。
象征意义
在古典文学中,“黄罴”常与“赤豹”等猛兽并列,象征勇猛、威严或祥瑞,多用于歌颂功绩或彰显地位。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此词已极少使用,主要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引用,需注意其古语色彩。
补充说明:部分文献(如三国陆玑注疏)提到“羆有黄羆、赤羆之分”,可能与古代对熊类毛色的观察有关,但具体物种分类已难以考证。
《黄罴》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黄豹。黄罴一词出自《尔雅·释兽》一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豹子的名称。
《黄罴》的拆分部首是黑,即黑豹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15画。
《黄罴》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尔雅·释兽》一书,描述了黄豹的特点和名称。
《黄罴》的繁体字为「黃罴」。
在古代,「黄罴」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与现在稍有不同,但整体形态相似,即「黄罴」。
1. 这座山脉是黄罴的栖息地。
2. 黄罴的皮毛颜色非常鲜艳。
3. 他能够辨别黄罴和其他豹子的区别。
黄豹、黄罴皮、黄罴虎、罴皮、黄豹纹
黄豹、金豹
黑豹、白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