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恍恍的意思、恍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恍恍的解释

(1).矇眬不清貌。《老子》“是谓惚恍” 汉 河上公 注:“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向来恍恍不知道路,请人示津。”

(2).亦作“ 恍怳 ”。心神不定貌。 唐 王度 《古镜记》:“ 勣 梦中许之。及晓,独居思之,恍恍发悸,即时西首 秦 路。”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淳安民》:“踰三年, 方君 为 鄂州 蒲圻 宰。白昼恍恍,於厅事对群吏震悸言曰:‘固知翁必来。’” 王闿运 《愁霖赋》:“倚高轩而恍怳,竟旦夕而忘言。”

(3).晃荡。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 吕正惠公 端 使 高丽 ,遇风涛恍恍,摧檣折舵,舟人大恐,公恬然读书,若在斋阁。”

(4).仿佛。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威武貌。 明 刘基 《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恍恍乎干城之具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恍恍”在汉语中属于叠字形容词,其核心含义围绕“模糊不清”“心神不定”两种状态展开。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解释,“恍”本义指“模糊、不分明”,叠用后强化了原字义,具体释义如下:

一、视觉模糊义 指事物轮廓或形态难以辨识的视觉状态,常见于描写暮色、雾气等自然景象。例如《楚辞·九歌》中“目恍恍兮寤终朝”,描述视线朦胧之态。此义项可追溯至《说文解字》对“恍”的“忽也”本义阐释。

二、心神游离义 表示精神不集中或思绪飘忽的心理状态,多与“恍惚”互训。如《庄子·则阳》载“客出而君恍然若有亡也”,《汉语大词典》引此例证强调“恍恍”蕴含的怅惘之情。

三、文学修辞特征 该词具有鲜明的古典文学属性,在诗词中常构成“恍恍如”“恍恍然”等短语增强画面感。李白《古风》中“恍恍与之去”即通过双声叠韵营造时空交错的意境。

四、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下可用于描述记忆模糊(如“往事恍恍”)或状态不确定(如“恍恍不知所在”),《新华成语词典》将其归入“状态摹写类”词汇范畴。

网络扩展解释

“恍恍”是一个叠词形式的形容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解释:

  1. 蒙眬不清
    形容视觉或意识模糊的状态,如光线昏暗、思绪迷离。例如《老子》中“惚恍”被解释为“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

  2. 心神不定
    表示内心不安、恍惚迷惘。如唐代王度《古镜记》中“恍恍发悸”,描述因紧张而心神不宁的状态。现代用法中,常与“恍惚”混用,指精神涣散(如“精神恍恍”)。

  3. 晃荡或飘忽
    指物体摇晃或行踪不定,如南朝《冥祥记》中“恍恍不知道路”,形容迷路时的迷茫感。

  4. 仿佛、近似
    用于比喻或虚写,表达不确定的相似感。例如“恍恍如隔世”中的用法。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败像报佑毕举博文约礼不朗朗澄心堂陈米串亲戚赐命聪了村道倒床调口端人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封火富才工稳工银钩吻光曜光宗耀祖过见合市幻灯驾驭今韵觉罗糠市科参暌别拉逻类试柳毅传书梨英沦痡没头帖子靡遑命脉内容赔偿凭应剖玄析微强扭的瓜不甜旗帜权阉儒庠上计掾绶鸡输赆束如牛腰四库书宿谋旽旽王国维武色五音戏湘女庙孝夫兮甲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