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曠濟的意思、曠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曠濟的解釋

(1).謂使天下百姓受其益惠。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士有含弘曠濟,虛己受物……終於負敗。蓋難分之十也。”

(2).佛教語。指普渡衆生。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習禅·元高》:“使者詣 高 ,卑辭遜謝,請 高 還邑。 高 既曠濟為懷,忘忿赴命。” 南朝 陳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師罷道書》:“曠濟衆品,為天人之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曠濟(kuàng j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見于佛教典籍與古典文獻,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單字釋義

    • 曠(kuàng):

      本義指“空闊、遼遠”,引申為“心胸開闊、超脫世俗”。《說文解字》釋為“明也”,段玉裁注:“廣大之明”㊀,後衍生出“豁達”“超越”之意。

    • 濟(jì):

      原指“渡河”(如“同舟共濟”),後擴展為“救助、普度衆生”,佛教中特指以佛法解脫衆生苦難㊁。

  2. 合成詞義

    “曠濟”融合二者,核心意為以豁達超脫的境界普度衆生,強調通過無我、包容的胸懷實現廣泛救贖。


二、佛教語境中的核心含義

在佛教文獻中,“曠濟”體現大乘菩薩精神,具體包含兩層内涵:

  1. 境界的超越性

    指修行者突破世俗局限,達到心無挂礙的廣闊境界。如《維摩诘經》雲:“心曠如虛空,濟世無邊際”㊂,形容聖者以虛空般無垠的慈悲濟度衆生。

  2. 實踐的普世性

    強調救度行動的無私與廣泛性。唐代高僧澄觀在《華嚴經疏》中注解:“曠則包納無外,濟則拔苦與樂”㊃,即胸懷包容一切衆生,以佛法助其離苦得樂。


三、文化延伸與用例

  1. 古典文獻用例

    • 《宋高僧傳》載僧人義寂“志在曠濟,誓弘法化”㊄,凸顯其以弘法利生為己任的願力。
    • 王維《谒璇上人》詩:“頹然居一室,覆載紛萬象。高文俱妙絕,曠濟無涯量”㊅,贊頌僧人以智慧普濟萬物的境界。
  2. 現代釋義拓展

    當代《漢語大詞典》歸納為:“心胸開闊,普濟衆生”(1997年版,第5卷,第1289頁)㊆,保留佛教底色,亦引申用于形容胸懷博大、利他奉獻的精神。


參考文獻

㊀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013.

㊁ 宗密. 《佛學大辭典》.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0.

㊂ 鸠摩羅什譯. 《維摩诘所說經·菩薩品》. 大正藏第14冊.

㊃ 澄觀. 《華嚴經疏鈔會本》卷十. 佛教出版社, 2009.

㊄ 贊甯. 《宋高僧傳》卷七. 中華書局, 1987.

㊅ 王維. 《王右丞集箋注》卷十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㊆ 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7.

網絡擴展解釋

“曠濟”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使天下百姓受其益惠
    指通過德行或政策廣泛惠及民衆。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行品》中提到:“士有含弘曠濟,虛己受物……終於負敗。”,強調胸懷寬廣、利益衆生的品質。

  2. 佛教語:普渡衆生
    在佛教語境中,指以慈悲心廣度一切衆生。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記載:“高既曠濟為懷,忘忿赴命。”,體現修行者以濟世為宗旨的精神。


二、延伸解析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佛教相關用法,可參考《抱樸子》《高僧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變刑标譽閉殓晨省蚩尤城蟲旋出訟楚望大春打論當阨打釺大邑點書洞分豐薦富營養化概範高貴拐棗瓜剖碁布骨灰盒過酒海舡漢武托孤黑白不分橫潢惶惶回斜鹣鲽僭違距國橘林枯膓覽察戀枕立男掄選面疱釀造噴火仆質淺笑七占仁言利溥熱切滲漏慴讋侍酒豎子筍雞太平無事鐵鈎鎖橦布銅符萬人之敵五經魁首五辟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