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伐的意思、違伐的詳細解釋
違伐的解釋
抵觸;矛盾。《三國志·魏志·嵇康傳》“ 景元 中坐事誅”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若 巽 為相國掾時陷 安 ,焉得以破 毌丘儉 年殺 嵇 呂 ?此又 幹寶 之疏謬,自相違伐也。”
詞語分解
- 違的解釋 違 (違) é 背,反,不遵守:違背。違反。違犯。違法。違抗。違章。事與願違。 不見面,離别:久違。 * ,過失。 背從奉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伐的解釋 伐 á 砍:伐樹。砍伐。 征讨:讨伐。伐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誅筆伐。 自誇:伐善(誇自己的好處)。伐智。不矜不伐。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違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 基本含義:指“抵觸;矛盾”,常用于描述事物或觀點之間的不協調或對立關系。
- 詞源解析:
- 違:本義為“違背、不遵守”,如“違法”“違抗”;
- 伐:本義為“砍伐、征讨”,但在此詞中引申為“沖突、矛盾”。
用法與例證
- 經典出處:出自《三國志·魏志·嵇康傳》的注釋。南朝宋裴松之提到幹寶的記載存在自相矛盾,稱“自相違伐也”。
- 語境特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擴展信息
- 結構:半包圍結構(違)+ 左右結構(伐);
- 同近義詞:抵觸、矛盾、悖逆;
- 反義詞:協調、統一。
“違伐”是典型的古漢語詞彙,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若需深入學習,可參考《三國志》及裴松之注,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違伐》的意思
《違伐》是指違背、違抗裁決、法令或權威,并遭到處罰以示警戒。它是一個描述 disobey 的動詞。
違伐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違伐》由部首“辶”(辵)和“罒”組成,分别代表“辶”為行走之意,“罒”為網罩之義。它總共有11個筆畫。
違伐的來源
《違伐》一詞可以追溯到《漢書·雜志下》中的典故:“李廣與匈奴有仇,白衣渡河要殺匈奴,日西未至而匈奴已違所伐。”意為匈奴在李廣未到之前就逃離了。此後,這一詞彙被借用用于形容違背裁決、法令或權威的行為。
違伐的繁體
《違伐》的繁體寫法為「違伐」。
違伐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違伐的寫法和現代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違伐的例句
他故意違伐上級的命令,最終被嚴厲懲罰。
違伐的組詞
違伐并不常用于組詞。
違伐的近義詞
違背、違抗、不從、背離
違伐的反義詞
聽從、遵守、服從、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