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畏;畏懼。 宋 歐陽修 《再論陳洎等劄子》:“今若自廢詔書,示人無信,則新轉運見朝廷先自馳廢,言不足聽,則更無凜畏,必效因循,虛煩更張必不濟事。”
“凜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lǐn wèi,其基本含義是形容因敬畏或畏懼而表現出的嚴肅、莊重态度,通常用于描述對權威、神明或嚴肅場合的懼怕與尊敬。
詞義構成:
語境應用:
引證與曆史用例:
“凜畏”不僅表達恐懼,更強調因莊重威嚴而産生的心理震懾,常見于古典文獻和正式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例,可參考歐陽修相關著作或成語詞典。
凜畏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部首:幾和畏。幾部表示人的外貌,畏部表示害怕。凜畏的意思是恐懼、畏懼的樣子。
凜畏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凜畏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凜是古代的一個字,意思是寒冷、肅穆。畏則表示害怕、恐懼。凜畏的合成意義是形容一種敬畏與憂慮的心情,如面對威嚴的事物或嚴峻的局勢時産生的害怕感。
繁體字中,凜字的寫法為凜。在繁體字中,凜表示恐懼、害怕的意思,與簡體字中的定義相似。
在古時候,凜字的寫法較為特殊。它是由三個人字旁組成,表示幾個人站在一起的樣子,表現出嚴肅、莊重的氣氛。
以下是凜畏的一些例句: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凜冽、凜冽寒風、凜冽的眼神等。近義詞有畏懼、恐懼、害怕等,反義詞則是勇敢、大膽、無畏等。
【别人正在浏覽】